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篇旧文:司法权威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19-06-02      来源: 正洪观点    点击:


一篇旧文:

司法权威从哪里来?

编辑:糖樱



【小编按语】这是一篇16年前的旧文。



最近,从对刘涌案的讨论声中,人们会发现,有很多人特别是很多现任的法官,他们认为,司法应当是权威的,因而公众对终审判决的正确与否不得进行考问,对法官审判活动的合法与否不得进行监督;并且,他们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树立起司法权威。这种思想认识,在逻辑关系上是错误的,在因果关系上是本末倒置的。

权威是什么?权威是它能让你自觉地相信它,而不是强求你不得怀疑它。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及机构,均无法做到强迫公众违心的接受他是权威。强迫公众接受的权威,是伪权威,是对民意的强奸。

那么,司法权威怎样达成的呢?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司法权威绝对不可能从天下掉下来。

 

俗话说:公生廉,廉生威。司法的权威,首先来自司法的公正。同时,司法权威,来自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这种信仰,体现为公众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和勇气,相信司法是公正的。因为,公正的司法,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公众的监督、追问和检讨的。公正的司法、权威的司法,是敢于坦然从容地面对公众的监督和追问的,否则它的公正与权威无从谈起。

我国的司法,应当具有这种坦然从容地接受和面对公众监督和追问的品性和内蕴。一个不敢坦然、从容面对正视公众的法院和法官,一个在公众监督和追问面前羞羞搭搭、遮遮掩掩的法院及法官,公众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也是无法以权威待之的。贺卫方说:要建立透明的法院;平民百姓说:要建立坦然接受监督的法院。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及其结果即判决书,都应当是向公众公开的(除按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审判活动以外)。判决书不仅是写给当事人看的,而且更是写给公众看的。法院以其审判活动,向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传承着公平正义。在辽宁高院对刘涌案的处理中,终审判决书对改判理由的语焉不详,这怎能让公众信服二审改判的公正性?如果有太多的这类让人疑窦从生、不明不白的案件,那么法院的权威性又从何谈起?

你说你是说威,这不算数;要公众说你是权威,你才是权威。请你不要企图说服我相信你是权威,你也不要用“美国的法官是权威”来证明你也是权威,你只能用你的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让我相信你是权威,而这一过程正是你坦然接受公众监督和追问的过程。如果不让我知道你,怎能让我相信你呢?

西方的谚语说: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司法权利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缺少监督的司法,也必然是恣意妄为、肆无忌惮的。西方社会的司法,无庸质疑地要受到公众严格的监督。几天前曝光的美国布鲁克林地区维克多·贝朗等法官受贿丑闻,在美国引起舆论哗然和愤慨。

 

人们在言及司法与论的关系时,总是对曾经被称为世纪审判的美国辛普森案件津津乐道,以为这就是司法不受舆论监督的典范。但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当时美国黑人人权主义呼声和社会压力,对迎得辛普森无罪的判决结果起到了致关要重的作用。

司法的权威,不是乞求而来的,它是通过良性运作的制度建设、公正的司法活动、司法人不的不懈努力、社会大众的监督制约,从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过:权利因斗争而获得。如果说司法权威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话,那么司法权威也是因斗争而获得。

司法的权威,是通过司法公正达成的。没有司法公正,就没有司法权威。这就是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因而,不要企盼以司法权威来达成司法公正。否则,将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写于2003年9月10日)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