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

发布时间:2017-10-16      来源: 人口与未来    点击:

   我国的计划生育宣传大致始于1971年,在1980-1990年代达到顶峰。在长达四十年无死角的计划生育宣传下,大部分国人已产生了对人口增长的恐惧心理,以至于即使在中央宣布2016年开始实行二孩政策之后,也有相当多的国人表示错愕不解。另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少子化有所知晓,从而理解和支持二孩政策,但又认为不能再继续放开了。中国已经快14亿人了,还不够吗?再放开人口失控怎么办?

 

提出上述两个疑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光有人口总量意识,而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本文将阐述年龄结构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如果忽略人口的移入和移出,人口的增减就是因为生育和死亡。但是女性是有最高生育年龄的(在人口统计学里一般设为49岁),只有最高生育年龄以下的女性才会对人口增长有贡献。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两个国家(A国和C国)都是10亿人口,A国的人全部在49岁以下,C国的人全部在49岁以上。那么A国会在今后百年内人丁越来越兴旺,而C国则因为没有育龄妇女,也就没有小孩出生,等到这一代人全部死亡就灭国了,这过程只需要40年。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是它清楚地表明了:育龄及育龄以下人口,而不是总人口,才是决定人口变化的关键变量。

很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年龄结构很接近A国。目前尚没有很接近C国的国家,但是东亚(日本、中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无疑是相对最接近C国的。这也就是说,从种族存续的角度,东亚国家是最濒危的,虽然其灭绝的时间跨度不会像只有几十年这么夸张。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

 

  

  上表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网页摘取的中国、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我们看到:虽然印度的总人口目前尚比中国少,但其0-54岁女性人数已经超过中国,其0-24岁(现在或将来具有旺盛生育能力)女性人数则是中国的1.4倍!而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在20年内,我们将看到中国永久性地让出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给印度。可以这么说:从人口繁衍的角度,印度的有效人口已彻底甩开中国。

 

一.总人口数据有极强的滞后性,观察总人口会看不到灾难的发生

考察一个民族离灭绝有多远主要看两个因素:目前拥有的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数,今后的生育率。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虽然还是人口大国,但是由于年龄结构老化,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口远不如人们所想象的多,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二孩政策,但是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推算)只有1.677,还远未达到世代更替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夭折率和出生性别比推算大约为2.15)。因此,可以预计的是中国人口的长远趋势是萎缩。那么总人口的萎缩什么时候开始,萎缩的速度有多快?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1-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年出生数、出生人口性别比,编写了仿真程序对中国人口2010-2100年间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在仿真时,假定2016年以后的总和生育率和2016年的相同,为1.6772015年以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与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同(国家统计局未公布2016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下面我们给出三条曲线,分别为总人口、0-49岁女性人口、每年出生婴儿数。

 

如果政策不再继续放宽,那么这个仿真会是偏高预估。因为2016年是二孩政策放开的第一年,是生育堆积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后的总和生育率只会比仿真假定的更低。

从仿真结果数据(有些数据没有以曲线形式显示)观察到的几条预测推断如下:

1)        我国在2025年迎来人口峰值,为14.14亿,峰值过后我国人口将持续下跌。在2030年我国人口为14.05亿,在2075年跌破10亿。

2)        我国在2016年大约有4.64亿0-49岁女性,这个数字到2030年变为4.01亿。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14%

3)        我国在2016年大约有2.49亿0-29岁女性,这个数字到2030年变为2.07亿。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17%

4)        我国在2016年出生婴儿(包括男女)1786万,这个数字到2030年变为1206万。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32%

我们可以看到越年轻年龄段的人口减少越快,新生儿数的减少速度最快。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人口可以不怎么减少甚至略有增长!所以,用总人口作为观察人口动态的指标是极其滞后的。在国家民族已经走向灭绝无法挽回的时候,观察总人口依然还有可观的数字,还在欺骗人们。只有采用年龄结构的视角观察,特别注意其中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口的变化,每年新生儿数及其变化,才能观察到真正的趋势。

二.对出生人口的“增量意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980年代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中国每年生出一个澳大利亚”。那时候,澳大利亚大约1500万人口,中国在1980年代每年出生2000多万,减去死亡人口,每年的人口增量确实接近澳大利亚人口。当一个国家的年度死亡数少,其年度出生数大部分作为人口增量,这种现象我在这里把它称为“增量现象”。

增量现象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总和生育率一直高于世代更替,那么出生数确实会长期高于死亡数,导致人口长期增长。这种增量现象是长期现象,害怕人口爆炸者担忧还是有根据的。第二种:即便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甚至更低,由于人均寿命在提高,或者老人比例偏低,死亡数少,也会导致出生数显著大于死亡数。不过这第二种情况是暂时状态,因为毕竟人均寿命不可能无限提高,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老人比例会逐渐升高,最后会达致生死平衡,人口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已经低于世代更替,那么死亡数反而最后会变得长期高于出生数,导致人口长期衰减。将暂时的人口增量现象当作稳态、长期的现象来担忧,我把这种意识称为“增量意识”。

增量意识用来指导政策实践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里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国家,其妇女最高生育年龄为40岁,本来由于某种疫情,人们都只能活到40岁。某年,该疫情被消灭了,人都能活到80岁了。但是,这时一位叫马尔萨斯的国王登基了。国王认为本国人口已经到了资源承受的极限,因此规定:每死亡一个人才允许出生一个人,以保证人口不增长。结果,40年之内这个国家没有人死亡,所以在40年内这个国家没有孩子出生。等到40年后有人死亡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没有育龄妇女了。该国家从此灭绝。

其实,我国在1980年代也是经历了相似的状况。那时,由于国家刚刚在1949年结束战乱,人口中绝大部分是1949后出生的,老人比例很小。到了1980年代中末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实际上已经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但是由于老人比例小,同时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中,因而死亡数少,导致出生人口大部分作为人口增量。那时候为了阻止人口增长,各地采取了大规模阻止生育的强硬措施。但是,正如上面这个例子所揭示的,在世代更替水平下每年的出生人口是用以维持一国人口的维持量,它不应该被看作增量。这种暂时的人口增长达到的峰值是瞬时的,最后的稳态人口规模会比这个峰值小很多。因此,为了减小该峰值而采取极端措施将会导致将来的国家稳态人口规模极度过小乃至走向灭绝。

三.诸如“等总人口降到十亿时再放开生育”之类的观点是见死不救、贻误时机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其总和生育率一直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则等待它的命运必然是灭绝(除非与生育率高的民族混血,不过那是另一种悲剧)。我国从1991年开始低于世代交替,迄今已有26年。现在的老龄化少子化现状,正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后果。我国要避免灭绝的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总和生育率回升并长期维持到世代更替水平。

某些学者提出“中国要永远实行限制生育”。如果他不希望中国灭绝,那么他唯一可能的逻辑依据就是假定中国人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其生育意愿及能力高于世代交替水平,也就是平均每个家庭生育多于2.2个孩子。但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侯佳伟博士的调查,我国家庭心目中的理想子女数平均介于1.61.8。而且,由于不孕不育等生理原因,和经济、社会的现实压力,实际生育率通常低于生育意愿。在日本和韩国的调查中,理想孩子数超过2,但实际总和生育率近10年来都在1.051.45之间。在完全没有限制生育乃至鼓励生育的国家,其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美国1.8,伊朗1.8朝鲜2.0,泰国1.6,日本1.5,韩国1.2,台湾1.2,香港1.2。因此,这些学者的假设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应该担心的,根本不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人口膨胀”,而是将持续几百年的人口萎缩乃至最终灭绝。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持另一类观点:等到中国人口降到“适度”(比如10亿,8亿)再放开生育。这种观点同样也是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的表现。按照前面提到的乐观仿真结果,中国人口降到10亿是在2075年,那时0-49岁女性人数为2.53亿,0-24岁女性人数为1.13亿;中国人口降到8亿是在2099年,那时0-49岁女性人数为2.05亿,0-24岁女性人数为9162万。而印度现在的0-24岁女性就已经有2.72亿。即使放开生育后极其幸运地马上能使总和生育率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中国还将因为育龄女性少,老人多而继续人口下跌几十年,最终稳定到的人口水平比原先设想的适度人口(10亿/8亿)要少得多,甚至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人口。事实上,前面已经提到放开生育也极难使得中国生育率回到世代更替,而延迟放开生育政策的后果则是更加贻误我国挽救生育率的宝贵时机,使得我国走向灭绝更加无可挽回。

 

结束语

整个生物界在进化中形成了让自身后代多多益善的本能,用以应对各种灭种危机。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有人认为自由生育条件下人口会无限膨胀从而导致争夺资源的危机,因此提出反生物本能的限制生育以适应资源。本文不讨论人口与资源关系问题,但中国目前人与人之间至少已没有需争夺资源的生存危机,况且由于科学的发展,新资源不断发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现在中国即使在自由生育条件下也达不到世代更替,人口已近停止增长,而且马上要进入长达百年以上的人口萎缩期。但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只看到了中国总人口的庞大,而看不到育龄及次育龄女性的比例过低、快速萎缩,也看不到这种萎缩的长期性、走出萎缩的艰难性。这种举国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的状态,无疑会延缓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从而导致我国丧失将来从人口萎缩中走出的机会。未来,当中国人口萎缩到一定程度,再加以极度的老龄化,势必会出现我国年轻人口不足以守护我国辽阔国土、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领土被邻国蚕食、外国人大量涌入或国家被迫引进大量移民。而引进移民又会带来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威胁等巨大问题。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现在是迫切需要唤起国人的人口年龄结构意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