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强拆致死案:继雷洋案后再度引发公众焦虑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 《财新》 点击:
次
雷洋案风波尚未平息,昨日中国内地媒体《财新》爆出河南近日再现血拆案,引发公众对公权力的担忧。
2016年5月10日下午,正处于拆迁中的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薛岗村的一名叫范华培的村民,持刀杀死主管拆迁的办事处副主任,随后被警方当场击毙。在冲突中,还有两人死亡、一人重伤。
在这篇报道附上的一条由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画面显示,警方在家属劝阻不要开枪,由他们来“劝服”范姓村民的情况下,仍然瞄准不远处的一辆范华培试图爬上的车连开至少八枪。其间,一位警察在范的家属哀求的过程中调转枪头,威逼正在说服村民退后,但随后被一位警官制止。最终,这场乱局以范姓村民被警方击毙收场。
视频显示当时现场有多名警察对着不远处一辆车连开数枪
警察身后则是疑似范的家属在竭力哀求警察不要开枪,但被警察拦住。
杀人后,范华培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条内容:“人已杀,不要再救。我已活不了”。
在郑州警方对此案公布的微博当中显示,警方制止行凶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叫嚣威胁并开车冲撞,处警民警鸣枪警告无效,果断开枪将其击毙”。
但根据《财新》所采访的信源透露,范华培在试图上车的过程中已被警方包围,不可能上车,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开车冲撞一说”。此外,警方在家属哀求的过程中,“不给家属和范华培接触的机会,没有朝天鸣枪示警,直接把枪口对准人打”。最后,范被警方击毙,倒在血泊之中。
除了这一矛盾焦点双方说辞不一以外,当地媒体如《郑州晚报》等对范华培其人性格的描述也与当地村民的描述大相径庭。5月11日,多家当地媒体刊发或转发了一篇《郑州醉汉驾车持刀行凶致三死一伤被警方击毙后续》的文章,文中指范华培“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借酒发泄,六亲不认”,但根据《财新》对当地村民的采访,知情者却表示“这孩子可好了”,“为人仗义”,这种铁甲两面的描述让公众对范华培的判断再度陷入迷思。
当然,这并不构成本次案件的焦点。在本次案件中,公众需要知道的是,在执法过程中,警方是否越过了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的依法办案程序,而直接将其于现场就地枪决。在这个问题上,警方向范开枪前是否有鸣枪,相关领导的办案指示才是事件关键部分。另外,再加上这几日“雷洋案”风波中公众不断追问的“雷洋为何在警察追捕过程中死亡”的焦点问题,作为被警察保护的公众,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在代表公权力的人民警察面前,人民对警察的信任和人民自身安全保障的信心还剩多少?
中国自1978年起,整个国家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公民的权利和人身自由等最基本的权利问题在今天仍然得不到基本保障。在一次次被不断曝光的“政府强拆”,“暴力执法”,“滥用私刑”和“冤假错案”中,公民与相关部门的信任关系也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经历着历史性的拷问。
在此前掀起舆论风浪的“雷洋案”风波中,一篇《中国人民大学88级部分校友就雷洋同学意外身亡的声明》的公开信中就浮现了中国正面临的系统性焦虑。(注:这篇公开信曾出现于百度贴吧上,但当晚就被监管者删除,笔者通过《纽约时报》的相关文章获得了公开信的内容)
雷洋校友们除了呼吁“雷洋案”需要独立和公正的调查外,还提出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这样的类似事件还反映出了国家要检索公安系统的纪律问题,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要得到最基本可靠的人身安全、公民权利和城市秩序”。
在一个高呼“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我们在承认国家的法治进程正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法律程序的公正性”也时常罹陷质疑。偌大社会中一个掌握的公权力的部门若经常遭遇公信力的质疑,我们还可以相信它多少?当然,我们肯定那些兢兢业业、不惜一切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权利的公权力者所作的努力,但绝不容许任何滥用权利者猖獗于依法治国的当下。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