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隐身衣”也避不了“四风”吹
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猴年春节是中央八项规定发布后的第四个年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四风”态势强劲,诸多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正被清扫,党风政风大为好转。然而,尽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压势头不减,但“四风”新变种、新花招不时出现,特别是节日期间的“四风”现象仍屡禁不止,值得警惕。记者梳理采访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违规案件发现,仅2015年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余起,处理9万余人。(2月16日新华网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6/c_128722825.ht
除了少数明目张胆顶风送礼的情况,在一些地方,“送礼”穿上“隐身衣”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有些人请客送礼都“很讲究”,“领导办公室和家里不方便再去了,就约个人少的地方,把东西往车上一放各自离开;吃饭也不去酒店或者人多的地方,找一个私人的地方该吃吃该喝喝。”还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公开送肯定是不行了,但还得送啊,就得想办法避开监控,不让别人发现。逢年过节相互送红包表示祝福本是一种增添喜庆氛围的方式,但在一些地方,赠送的“红包”却变了味儿。记者从昆明市纪委开展的严禁领导干部收送“红包”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共有60名领导干部因违规收送“红包”被查处。其中包括引发广泛关注的安宁市金方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喜材,顶风违纪用公款80.9万元发送“红包”案。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违规案件中发现,违反“禁酒令”等工作纪律问题始终排在前列。有的地方喝酒甚至成了干部提拔的“硬指标”和“通行证”,真正埋头干事,不胜酒力、少涉饭局的干部反而吃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 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同事之间走动走动,送点礼品表示心意,实属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要忘了大前提,那就是这个“礼”适度、适量、合乎规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侵蚀着这份“心意”,使得“送礼”成了一个贬义词。面对花样频出、不断翻新的送礼手段,监管部门需要练就“火眼金睛”,要看到此种现象本质。变得是只是送礼的方式,不变的还是权力思想作祟、人治作风盛行、做事靠关系的旧思维。领导的话语权大于法律、“一把手”的指示就是圣旨,在这种背景下“讨好”领导的办法也就无所不用其极了。春节是我们的传统佳节,在某些人眼里也是送礼佳节,现在纠四风的情况下,少数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便捷又安全,可谓为了“人情往来”“沟通联系”煞费苦心。但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利用互联网的隐秘性送礼,是腐败发展的新苗头,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形成了新挑战,亟待引起重视。
应从基层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关键在于层层传导压力,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最基层。对基层存在的不正之风,应抓住‘牛鼻子’开展专项治理,同时应开门听取群众意见,确定整改措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教育,特别是着重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管,只有让那些有资格收礼的人不想收礼、不能收礼、不敢收礼,才会使那些投机取巧、靠关系、走门路的人没有市场。“领导带好头,干部有劲头”,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过节氛围,从而在根本上杜绝这种不正之风。还要提高机关单位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强化惩戒警示宣传教育,将制度的篱笆扎得更严实,以犁庭扫穴之势清除“送礼”之风。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