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穿上“隐身衣”也避不了“四风”吹

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猴年春节是中央八项规定发布后的第四个年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四风”态势强劲,诸多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正被清扫,党风政风大为好转。然而,尽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压势头不减,但“四风”新变种、新花招不时出现,特别是节日期间的“四风”现象仍屡禁不止,值得警惕。记者梳理采访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违规案件发现,仅2015年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余起,处理9万余人。(2月16日新华网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6/c_128722825.ht
除了少数明目张胆顶风送礼的情况,在一些地方,“送礼”穿上“隐身衣”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有些人请客送礼都“很讲究”,“领导办公室和家里不方便再去了,就约个人少的地方,把东西往车上一放各自离开;吃饭也不去酒店或者人多的地方,找一个私人的地方该吃吃该喝喝。”还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公开送肯定是不行了,但还得送啊,就得想办法避开监控,不让别人发现。逢年过节相互送红包表示祝福本是一种增添喜庆氛围的方式,但在一些地方,赠送的“红包”却变了味儿。记者从昆明市纪委开展的严禁领导干部收送“红包”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共有60名领导干部因违规收送“红包”被查处。其中包括引发广泛关注的安宁市金方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喜材,顶风违纪用公款80.9万元发送“红包”案。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违规案件中发现,违反“禁酒令”等工作纪律问题始终排在前列。有的地方喝酒甚至成了干部提拔的“硬指标”和“通行证”,真正埋头干事,不胜酒力、少涉饭局的干部反而吃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 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同事之间走动走动,送点礼品表示心意,实属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要忘了大前提,那就是这个“礼”适度、适量、合乎规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侵蚀着这份“心意”,使得“送礼”成了一个贬义词。面对花样频出、不断翻新的送礼手段,监管部门需要练就“火眼金睛”,要看到此种现象本质。变得是只是送礼的方式,不变的还是权力思想作祟、人治作风盛行、做事靠关系的旧思维。领导的话语权大于法律、“一把手”的指示就是圣旨,在这种背景下“讨好”领导的办法也就无所不用其极了。春节是我们的传统佳节,在某些人眼里也是送礼佳节,现在纠四风的情况下,少数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便捷又安全,可谓为了“人情往来”“沟通联系”煞费苦心。但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利用互联网的隐秘性送礼,是腐败发展的新苗头,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形成了新挑战,亟待引起重视。
应从基层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关键在于层层传导压力,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最基层。对基层存在的不正之风,应抓住‘牛鼻子’开展专项治理,同时应开门听取群众意见,确定整改措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教育,特别是着重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管,只有让那些有资格收礼的人不想收礼、不能收礼、不敢收礼,才会使那些投机取巧、靠关系、走门路的人没有市场。“领导带好头,干部有劲头”,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过节氛围,从而在根本上杜绝这种不正之风。还要提高机关单位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强化惩戒警示宣传教育,将制度的篱笆扎得更严实,以犁庭扫穴之势清除“送礼”之风。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