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公号:律政评论,lvzhengpinglun,作者谭敏涛。原题:法科学子为什么愿意进入体制内?
再按语:又到一年毕业季,三年前的春夏之际,法科学子涌入公检法还是一种潮流,所以,我撰写了《法科学子为什么愿意进入体制内?》一文。而今年,仅从陕西公务员考试来看,竟有多个县的法院系统招不到法官助理(职位不够开考人数取消考试),而且,伴随着不断有法官辞职,引发了新一轮的法科学子职业抉择思考。那么,现在,法科学子还钟情于体制内吗?法科学子还依然看好体制内吗?一个班级还有多一半的法科学子备考公务员吗?
从现在的法科学子职业选择来看,虽然现在的公务员备考盛况没有三年前那么壮观,但公检法依然是法科学子的择优选择之一。毕竟,体制内外,差异明显,毕业之后做律师和做法官(检察官),还依然存在诸多物质保障的不同。而今,我们提出了要从执业律师中选任法官,但这也只是初步设想,至于能否实施,法官职业是否吸引律师,律师是否愿意做法官,这些还都是未知数。
但我们还是期望,我们的法官招录不再适用公务员考试,法官直接从律师中选任。但前提是,法官职业有威严、有威信、有吸引力、有保障,但现在,有多少执业律师愿意做法官?(排除做了几年律师做不下去再想做法官和本身想进入体制内但没考上公务员所以先做律师的法科学子),数量恐怕屈指可数;但有多少法官愿意做律师,数量却可能甚多。无论如何,不管是做法官,还是做律师,也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愿律师成为法科学子的第一职业选择(排除完全不愿意做法律工作的法科学子),而后,再从律师中选法官,这样,法治才更有力量,法治也才会惠及每一位公民。
附2012年原文:
法科学子为什么愿意进入体制内?
文/谭敏涛
现在已是大学生毕业季,法科学子的忙碌身影不时萦绕我心间,没过司考的想着能否找到法律工作?过了司考的想着考上公务员几率有多大?如果考不上了毕业后做什么?还有些人根本不用多想,反正也没学到多少东西,到时毕业随便先找个工作便是;更有一些人,公务员考试一定要好好复习,只要初试一过,就等于进入体制内,从此,衣食无忧,荣华尽享。
而不时,亦会有师弟师妹询问,到底自己能不能干好律师?前几年干律师是不是很累很苦?或是自己不想考公务员但家里总强烈要求考进公务员以求安稳怎办?不做法律工作的话自己还能做什么?做法务到底有没有前途?面对这些问题,其实,我也曾是疑问者之一,也曾面临如此困境。而为什么要进入体制内是最大疑惑。还有一点便是,法科学子为什么要进入体制内?
现在,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潮流,更多法科学子多在谋求进入体制内,年年的公务员报考在我身边多是万人空巷,蔚为壮观。只要能进入体制内,哪怕不干法律都行。法律顶多也就是个专业划分,只要进入体制内,什么理想和梦想,统统得让位于现实。所以,一些法科学子因为体制内吸引而远离了法律专业,干起了宣传工作或行政工作。况且,体制内的一些工作有时并不期强调你学什么专业,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效忠和服从领导,由此才能获得提拔和高升。
而到底有多少法科学子不愿进入体制内?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更多法科学子都想进入体制内,谁愿意毕业之际在社会上“混”呢?而且,混社会的法科学子除非远离法学专业,要不,在更多人看来,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遑论立业。且看,做律师的前几年基本毫无资本积累;做法务的前几年基本毫无经验可谈;做其他工作的前几年基本都是打基础,但唯独进入体制内可以为其提供衣食之靠,额外,还有权力的潜规则之益,一堆的好处缘何不会吸引法科学子呢?所以,在政法类院校,一个班级的学生百分之七八十都在复习公务员考试也就不足为奇。
也似乎,作为法科学子,毕业之际能考进公务员也算法律没白学,而且,世人对法科学子的认知也多会停留在考进公检法或是行政机关。毕业不考公务员还能干什么?这是诸多法科学子的困惑。或许,除此之外,法科学子的选择太少,唯独公务员职位可以免去他们很多烦恼和忧愁,而且还能使其获取权力资源和金钱获益。进入体制内,有钱又有权,远无前途忧,近无生活愁。当然,这个“有钱”是比较于其他未能进入体制内的法科学子,相比于他们,这些进入体制内的法科学子在生活水准上会更加有保障。而有权是一种现实的可期可待,毕竟,哪一个进入体制内的法科学子甘心一直做科员呢?
现今,法学院毕业生多半都在复习公务员考试,但谁都知道,公务员招考人数就那么多,哪怕全班同学都在备考,而考上的注定的只是少部分人,还有更多人难以进入体制内。缘何,一个法学班级很多人都想进入体制内?而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这是因为公务员职位很吸引年轻人,体制内需要人才充实进去。但多数人都明白,体制内的确需要人才,但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必须考进,虽然更多人很想考进。况且,体制还无法或是一下子容纳这么多人,毕竟,体制内是分蛋糕的,而更多人还得做蛋糕。
但现在中国社会已经陷入年轻人都想分蛋糕管他谁在做蛋糕的尴尬境地,问其原因,当然是体制内获益良多,而且少有衣食和社会压力之忧。但在体制外,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打拼,而且前期奋斗举步维艰。在一个权力称霸一切的中国社会,从底层干起的动力和源泉似乎已经枯竭,剩下的多是理想和信念在支撑更多人坚守。
而一些人一旦进入体制内,便可向其他部门跳巢,本身,这个体制是你必须先进入,然后才谈得上在体制内游刃有余。比如,你虽然考的是基层部门,但是,升迁之事的确不是全凭能力说话,这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规则依然会在进入体制后发挥效用。至少,当你先考进去后,便可凭借各类关系在部门或是跨地域派遣,最终,你便会被“委派”到自己中意的部门,而且,之后的获益只会增多。那些萝卜招聘的把戏本想糊弄世人,只是现在网络太发达了,一不小心就被网民看出了破绽,索性,以后先进事业单位,再进行政机关,这样的迂回战术估计就不会被人揪住不放了。
其实,我一直不解,除了公检法和政府法制部门外,法科学子进入其他行政机关会有何种效能发挥?除非这个行政机关干的是法律工作,除此之外,真不知法科学子的价值和作用如何体现?当然,虽学法律,还会有一些人本身喜欢搞政治,而法律又恰恰为其提供了良好资本,这个,我们亦应当理解。君不见,美国的总统和议员多半都是法律出身,但在我国的政治框架内,让法律出身的法科学子迈入高层或许还只是个梦想。本身来看,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法律出身者便很少,更何况更高层的领导人具有法律背景呢?
或许,这是我太过幼稚和天真所致,公务员考试虽说更多时候有专业限制,但进入体制后,谁会用专业做事呢?除过公检法外,其他部门的法律应用,或许只在更多时候写个“普法汇报”或是写材料、写领导发言、写总结时用得着法科学子的文笔能力。之外,便是干些法律之外的琐事,但是,你的这些琐事和律所工作相比起来,虽然清闲,但工资绝对不会少于律所,因为你已进入体制内,而那些身在律所做助理的法科学子们依然徘徊在体制之外,想进入却很难,所以,也就没了体制内法科学子的福利待遇。
还有,现在的中国社会似乎形成一种浪潮,只要是体制内,哪怕深处深山老林,也会有竞争压力。毕竟,体制内的机遇要远远大于体制外,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显而易见。那么,一个人再有才华,再有能耐,在没有体制内编制的情况下,注定只能在体制外徘徊,而难以进入体制内获取资本。当然,这个社会还有生意做大了便谋得官职的例证,一些生意人虽不愿也不爱和体制内人打交道,但把任何人放在这个国度,并不是你不想打交道便可逃脱。或许在更多时候,供自己选择的只剩下权钱交易,虽然你一再排斥,但是,排斥的后果便是生意被人踢出局,而自己只有哭咽的份,别无抗争的胆。
所以,你还得和体制内人打交道,哪怕自己再为独立。逃避不了的结果便是尽量少交往。而更多时候,生意人的做法是尽量和体制内靠拢,巴不得也能从体制分得一杯羹,这样,做生意便可游刃有余,因为咱“里面”有人嘛。
这样,同一个班级的法学院同学,毕业之际多在备考公务员考试,但一些人注定考不进,一些人注定要走向体制外。几年之后,体制内和体制外法科学子聚会,体制内说这个社会如何好,不谈法治谈政治,不谈法律谈权术,说自己身在体制内什么都能分到,房价虽高,但有内部房,物价虽高,但有补助,而且除了工资之外,福利远远好于体制外同学。而体制外说这个社会必须改革,还谈法治也关注政治,听过权术但不曾领会,说自己在体制外如何自由但却压抑,房价很高,所以自己勒紧裤腰带,物价奇高,所以自己选择分外努力,除了工资,别无其他额外收益。
这样,他们之间的分歧便来了。体制外说体制内做的事情没多少意义和价值,还拿那么高工资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身在体制内只会颓废,如果让你走出体制内,估计你会立马无以立足。而体制内说自己进去后才发现,比自己拿的多的人多得是,自己仅仅是个小不点,你也别羡慕体制内,要不自己也考进去呗,反正都是挣国家的钱,自己又不摊本。这样,一场本是欢乐的同学聚会,很可能因为体制之困变成了彼此的埋怨。体制外说体制内没有追求,拿着高工资但不为人民服务,体制内说体制外羡慕嫉妒恨,吃不着葡萄只会说葡萄酸。
而还身在法学院的法科学子们,毕业之际一样会面临体制内外的选择,到底是进去还是出来?而现在身处体制外的法科学子,或许还在谋求哪一天考进去,以使自己鲤鱼跳龙门。其实,我更愿期待,当体制内的权力受限、财产公开、法治昌明,体制内外的选择不会如今天这般都趋之若鹜想要步入体制内,因为,体制之外,还有另一番天空,不仅湛蓝,而且清澈,努力奋斗,终有收获。而体制之内,本着服务的姿态,为民为国,甘愿付出,不仅鞠躬,而且尽瘁。这样,无论身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同的只不过是职业属性,其他,别无差异,且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理念和信仰。
当体制内遇到体制外,交流的是如何将工作做好,如何让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便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但现在的体制内外,却别有一番天地,你不懂体制内的权术之争,你不懂体制内的规则之潜,你不懂体制内的工资之别。他不懂体制外的奋斗艰难,他不懂体制外的力求改革,他不懂体制外的怨声载道。此时当体制内遇到体制外,有的多是冲突,而不会是交流,多是指责,而不会是理解。只是,这样的体制内外景象,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但现实却是一出直播剧,你我正在演出,围观的还是我们自己。
原文完成于2012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