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关注首代农民工养老:等干不动了,咋养老

发布时间:2015-08-04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倾听第一代农民工老段的担忧

“等干不动了,谁给我养老”(民生调查·关注农民工养老①)

 

袁孟秋 李兵兵

2015年08月04日04: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4年,50岁以上农民工在总量中的比例达17.1%,人数已超过4600万。

辛劳了半辈子的第一代农民工,现在又面临着养老问题的考验:养家养到何时,才敢“退休”?他们中超过八成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老得起、病得起吗?城市和农村,哪里才能安放暮年?

即日起,本版与人民网强国论坛共同推出“关注农民工养老”系列报道,通过对高龄农民工及专家的采访,探究真实情况与有益路径。

北京夏天,通州郊外,忙活了半晌的段双喜,回到了临时租住的偏僻小院。

个子不高、体格精瘦、皮肤上烙着常年日晒印记,河南汉子段双喜,已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好好休息过了。现在,北京的工期结束,他终于能暂时停下来喘口气。

因为青年时代就外出打工,多年的辛劳使老段的体力大不如前。然而已年过五旬的老段,目前没有任何“退休”的打算。“在外面干到干不动为止。”这对他和大部分工友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进城将近30年,还是没攒下钱,看病养老还顾不上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历不高、消息渠道不多的老段开始跨省打工。他从最艰苦的建筑工人干起,一干就是半辈子。

进城将近30年,老段仍然没有攒下太多积蓄。“每天一睁眼,想的还是怎么挣钱,看病养老什么的还顾不上想。”

上一个工程不包吃住,每天的130块工钱刨去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花销,老段将余下的钱全都寄回了老家,给独自留守在那儿种地、照顾两家老人的妻子补贴家用。

而这样的收入,也并非一直稳定,老段也曾有过血汗钱被无良包工头卷走的遭遇。

“城里的工作要看年龄、看学历。我们这种年纪,除了在工地干,还是得在工地干。”凭着多年的一线经验,老段现在多少能看懂点工程图纸,有时也能自己承包点小活儿。如今他发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工地上的活儿也越来越不好找了,“看上去比身份证上年纪大的、病恹恹的,都没人要。”老段为了让工地觉得可靠,还专门染黑了头发,在找工作时尽量挺起腰板。

“工地从来不给上养老保险”

常年奔波劳累和省吃俭用,使老段的身体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结实。“干我们这行,身体好的也有不少毛病。”身体不舒服时,买点药扛过去是家常便饭。看病的花销,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工地一般只给工人上人身意外保险,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都没有,去医院看病的钱全靠自己出。说起最近工友在北京治病刚到一半就花了近两万元的遭遇,老段唏嘘不已:“如果自己干活没攒下钱,得了病就要跟别人借钱,欠了钱又得去干活儿还债。”

对老家实行的新农合等社会保险,老段坦言“怕上当”。多年来,“缴费积极、索赔麻烦”的经历,让他对政策的执行效果充满疑虑。“上面政策好,但到下面就不是这回事了。”虽然新农合实行多档次缴费、多缴多得,但老段显然没有在其中多投钱的心思,“万一多交了以后没多给,怎么办?保险公司还不是避重就轻,捡着损失少的给你赔点,多的就找各种理由少赔或干脆不赔?”

“回家了基本没有什么生活保障”

“在我们这个年龄,身体好的还能多干两年,身体不好的,回家了基本没有什么生活保障。”老段有3个孩子,目前儿子、女婿也在外面打工,女儿留守在家带孩子种地,子女们似乎仍在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经历过先供弟弟妹妹、后供孩子老人的辛苦,老段并不想为儿女增加负担,“孩子出来打工,自己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当儿女的孝心谁都有,但心有余力不足,经济能力达不到。”对于能否跟着孩子们留在城里,他并不抱太高的期望,只举了个旁例,“邻居孩子在郑州上大学学电子,毕业了在当地也找不到好工作,还是回家种地了。”

说起“退休”回家的打算,老段有些犹豫:“回家了只能凑合着种种地吧,还能干啥?”他眼中的家是“想回不好回”:一是自己没攒下钱搞不了副业,二是家附近没有企业。“高科技的咱不会,老家又不搞建筑工程,总得挣钱生活啊。”

等到干不动了怎么办?将来如何养老?“我们闲下来也讨论过这些问题,但想不到解决办法。”老段摇头说,“我们怎么不想等老了有个安心的去处?但想归想,没啥法子。”

 

农民工的暮年安放何处(民生观)

雅 婷

曾经为“中国奇迹”添砖加瓦的劳动力大军的养老问题,社会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改革开放后第一拨走出家门打工的农民工,日渐接近养老大关。对他们,社会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农民工吃的也是青春饭。超过一定年龄,工地上的活就干不了了。没有退休金可拿,如果也没有入养老保险,就面临“断了进项”的窘境。如果年轻时候家庭负担重,钱没攒下来多少,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养老”的问题马上就会浮出水面。

从个人层面说,家庭的保障作用不可少,有计划、有意识的储蓄和保险意识不可少。说白了,要让人能挣钱,而且会安排养老钱。挣钱,依赖的是就业稳定和收入增长稳定,这依赖经济发展的大势;会安排钱,并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比如,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并不了解,或者疑虑:城里交钱老家领钱,靠谱吗?实际上,农民的新农保,城里居民的城居保,二者已经统一了,并且可以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互转化,实现了“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

从政府的层面说,兜底的制度要牢靠。这个牢靠,一是要有制度,二是要走下纸面。从建章立制的角度看,政府近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前面所提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就是最大的受益群体。然而,在制度落实上,还需要下大功夫。比如,数据显示,建筑领域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不足4%,这个比例,制度的利好怎么发挥?只是农民工的意识缺乏问题吗?用人单位有什么责任?政府怎么督促?

从改革的层面上说,养老保障也需要新探索。比如,有专家提出,城里人养老也不是依靠养老金,关键是有不动产等养老资产。“家有一套楼,养老不用愁”,农民工承包的土地,能否也成为养老的保障呢?地要成为保障,关键在土地的增值能够与农民共享,需要土地经营制度上的改革。

总之,要未雨绸缪,帮他们托起一个安稳的晚年。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