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被“偷走”的社保:拿什么拯救农民工养老?

发布时间:2015-05-31      来源: 新闻专栏    点击:

被“偷走”的社保:拿什么拯救农民工养老?
2015年05月30日09:08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我有话说(800人参与)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数量已经逼近4700万,透支身体多年后,这群背井离乡的“爷爷辈”农民工必须要面对更为严重的生存问题——养老。  老龄化来袭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利用这些廉价劳动力优势,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成就的重要名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同时,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有松动,制造出了“农民工”这样一种特殊身份。
  近年来,“民工潮”高峰已过,农民工总量增速逐渐回落,但农民工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数据显示,41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占比已高达43.5%,农民工群体年龄结构老龄化已成事实。澎湃新闻的调查发现,建筑、运输等“苦力”行业工作又苦又累,年轻人越来越少,活跃在这些行业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骨头”。2014年,全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已达4684万人。
  边缘群体,参保率低  无论如何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农民工依然未能得到正式的工人身份,其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一直较低,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农民工的身份被户籍制度牢牢捆绑于农村,难以享受城市中的各种福利,成为在城乡间游走的边缘群体。
  在轰轰烈烈的“民工潮”高峰过后,壮年时期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们正在慢慢步入晚年,他们不再能享受市场化进程带来的机遇,转而需要面对严峻养老问题。而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职业,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低必然导致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一些企业为了减轻负担和经营压力,甚至不为农民工上社保。
  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职业危险性较高的建筑业农民工的“五险一金”参与比例远低于制造业农民工。这也意味着职业风险高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更有可能出现一身职业病却老无所养的局面。
  转移接续困难成参保率低的根源  《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明确指出,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需累计满15年以上才达到福利待遇领取条件。农民工离开就业地时,原则上不“退保”,由当地社保机构为其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需由两地社保机构共同办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制度,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费的30%和个人缴费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为统筹基金,缴费达到一定年限及其他条件后才可享受相应待遇。“统账结合”制度对农民工而言意味着什么?按规定, 养老保险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就留在农民工流出地, 而流入地则要承担职工退休后的资金。流入地为减轻当地财政的压力,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拒绝外来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入。我国各省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地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地方之间缴费水平和保障程度不一,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造了障碍。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缴费年限长、转移接续困难,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退保,而退保之后仅可得到个人账户中自己缴纳的部分,无法再享受退休领取养老保险的待遇。2007 年1- 6月份深圳市退保农民工有41.3万人,而真正办理保险关系转移的仅有6648 人。  结语  当前农民工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其养老问题也日渐紧迫。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基本只在省内统筹,对于农民工这样的高流动性群体来说,缴费需满15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龄农民工的增多,其参与养老保险的收益正在逐渐减小,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