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保障房顶层制度的设计缺陷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博势智库地产观察    点击:


 

据审计署消息,2014年共有4.4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住房2.55万套、补贴3612万元;5895套住房被违规用于经营或出售,数量惊人。

 

其实关于保障房分配存在严重问题早已不新鲜,早在20146月的时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甘犁就发布一项统计数据,在经适房的拥有率上,家庭年总收入最高的25%家庭拥有经济适用房的比例最高,达3.2%,比中低收入家庭高出近1个百分点。通俗点说就是富人拥有的保障房最多,穷人反而最少。

 

邓小平说过,中国的改革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那么在保障房三番五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彻底证实了当前的保障房制度是过不了这条湍急的河流的,继续走下去不公平的漩涡很可能会把政府的信用都冲走。归结保障房制度本身,笔者认为在顶层设计上有两大缺陷难逃其咎:一是保障房的个人产权化,这一点在近几年已经被政府所意识到,保障房的建设从原来的个人产权性质也逐渐在向政府产权(廉租房、公租房)和共有产权(自住房)转变。

 

二是只在购买环节进行限制,不对使用环节进行约束。这导致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很多人为了达到保障房购买资格中的工资线,不惜自愿降薪甚至故意失业;为了符合保障房购买资格中的存款额,不惜旅游或购买奢侈品把家里的存款挥霍个精光;甚至直接把资产转移于其他亲朋好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小区都出现豪车、名狗。

 

笔者认为第二点设计缺陷尤为致命。实际上,这也暴露出了政府一贯的治理社会问题思路,都是只在最初环节设置壁垒,却并不在后期使用环节进行限制。譬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政府习惯性的进行限购,控制机动车的保有量,却在控制机动车的出行量上鲜有手段,既没有达到治理拥堵问题的目的,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投机心理。

 

而国外在保障房的发放上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举个例子来说,美国所属的某地处热带的行政区也建有很多保障房,其申请是面向当地全体居民的,并没有严格的门槛限制。但是在使用上则有一点很有趣的设计:当地气候极为炎热,保障房是没有空调也不允许安装空调的,政府认为如果个人能够负担空调的电费,或是要追求更舒适的生活,那么则不可居住代表公共利益的保障房。这一政策虽然怪异,但是却很好的践行了公共产品只是用来保障底层群众最低需求的原则。

 

我们恰恰是缺乏这一点的制度设计。所以有的保障房被设计成了两百平米的豪宅,有的保障房被选址在了位置绝佳的地段,还有的保障房紧靠重点学校。当然,其结果必然是保障房成为了权力阶层自肥的最好工具,也成了拥有一定购买力和社会关系者极佳的投资方式。

 

因此,我们在不断被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应对保障房制度,乃至整个公共政策的基本思路进行反思。从政策评估来看,导致了这种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局,其政策必然是彻底的失败,是要给负分的。因为其非但没有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反倒进一步拉大了个人财产差距。这充分说明了并不只是政策执行上存在漏洞那么简单,而是政策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在权贵阶层本身就具备更多从政策上获取利益的能力,所以差别化的社会福利政策往往最后成为了其牟利工具的大环境下,从使用环节进行公平化的控制,而不是在拥有环节进行限制,才是让整个社会更为公平的唯一途径。(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