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央企高管:收入降至工薪水平-他们是是官员,不是真正企业家。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腾讯    点击:

央企高管薪酬何以成社会焦点

近来,有媒体称央企高管限薪配套方案细则正在审议中,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央企高管收入话题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央企高管自曝月薪8000元,立即有网友跟帖称,“这是侮辱群众智商”。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受减薪影响不少央企高管离职”,又有声音出来“央企高管即使没工资也是人们争先恐后抢的岗位”。

央企高管薪酬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尴尬的是,无论央企高管受访时说自己现在月薪降了多少,公众也没有表现出满意,或者不怎么相信,觉得暂时减薪不过是躲避舆论风头。

那边被限薪和降薪的高管就满意了吗?虽然一些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很淡定,表态支持降薪,称已经适应低薪,但实则言不由衷。将心比心,薪水突然降那么多,心理很难适应。我与好几位央企高管聊过这个话题,他们私下里抱怨薪酬改革被舆论绑架了,把高管收入拉低到工薪阶层的水平,让经营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贡献这么多利润和税收的央企高管拿那么低的收入,“是一个笑话”,和国外同行没法比。

公众和高管的不满,都可以理解,因为两边的参照系不一样,不是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中交流,而是各说各话。央企高管们是拿自己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同行比较,而公众是将之与普通员工的收入比较,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比。央企高管是拿自己的收入与央企创造的丰厚利润比较,而公众则拿央企的政策优势与民企的劣势比,抱怨央企的垄断。高管称现在的央企相比过去在经营管理上有了巨大进步,而公众则称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比较的标准不一样,自然“各自有理”,以致关于央企高管薪酬改革的话题常常陷入“不可讨论”状态,一提起就充满情绪。

公众和央企在看待高管薪酬时的参照标准不一样,正暴露了央企的模糊定位,一方面参与市场竞争,有着鲜明市场化企业的属性;一方面又承担着很多市场之外的政策性责任,有着公共部门的属性。这种双重性也表现在央企高管的身份上,既是企业高管,也是进入行政序列有着相应级别的官员。政企不分的双面身份,自然无法回避身处不同的坐标系中。公众会把央企看成应受严格约束的公共部门,把高管看成薪酬应受约束的公务员;而央企高管则把自己看成创造巨大利润应受到相应激励的市场主体。

事实上,央企高管收入的不透明也加剧了公众的种种猜测,即使现在月薪8000元属实,这只是基本工资,还有绩效工资、任期激励,更有公众看不见的各种隐性福利,特别是漫无边际、花样繁多的职务消费黑洞。

两边的想法可能都没有错,问题出在央企身份的模糊不清上——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可又绕不过去,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无论高管薪酬降到什么地步,无论薪酬改革如何设计,都无法改变“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相比央企高管的降薪限薪,近来随着股市上升,民企高管们的薪水在飞涨。据统计,2014年,2691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约2.43万亿元,同比涨幅为6.11%,大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水涨船高,高管共获得薪酬近146亿元,同比涨幅8.9%,超过公司净利润涨幅,薪酬在1000万元以上的董事长共有5位,中国平安、万科仍是行业内高管薪酬领头羊。对于民企高管们的薪酬涨势,舆论没有表现出不满,没有人仇恨马云的财富,也没有人眼红王健林的薪酬,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社会也能分享到这些企业飘红所带来的市场红利。相比之下,央企高管薪酬的“两边不讨好”着实令人深思。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