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执行权改革的警务化路径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中国法院网    点击:

作者:孙涛

  依法治国,大势所趋。司法改革,志在必成。执行权改革也必须紧随改革步伐,到达其必达的点位。这是我们一线执行干警对司法改革的信念和认知,也是我们从实践层面必须跟进的节奏。作为一线执行干警中的一员,笔者之前陆续撰写并发表了《执行权改革中的真问题》、《执行权的边缘化及其归位》、《执行权改革的答案在执行实践中》、《“互联网+”时代的执行权改革》等文,从基层执行实践的视角发声,专注于依法治国大势之下深化司法改革中执行权改革等问题,旨在为改革添砖加瓦,并望能引发对一线执行干警及执行实践的深层问题关注。
  相当一段时间里,有关执行权改革的话题仅停留在“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的层面,关于执行权改革的现实路径并不明晰,以至迷茫傍徨的气息散漫于关心则乱的人群之间。好在此前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提出“将积极稳妥开展审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在各级法院探索设立执行裁判庭,探索执行实施机构实行警务化模式”,此论断将执行权改革由顶层设计延伸到实践操作层面,使得执行权改革的当下路径得以显现。
  对此笔者深感幸慰,并想作三点解析:一是审执分离改革仍在试点阶段,与之相关的体制问题及其配套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仍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执行实践的跟进;二是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的分权运行可成为定论,执行裁决庭的设立和执行实施机构实行警务化模式的探索,标示出执行权改革的当下路径;三是执行裁决庭的设立旨在落实执行权的司法权属性,执行实施机构实行警务化模式的探索意在强化执行权的行政化属性,两权以符合自身规律的方式运作而彼此相得益彰相互制约,使得执行思维能够自成体系。
  长期以来,执行思维屈居审判思维之下难以伸展,执行规律隐身于审判规律之中难以独存,执行以执行员承包案件为主要运行方式,绩效考核仅以结案数量为考量一线执行干警工作的标准;因之执行难问题成堆、执行权运行不畅、执行干警积极性深受制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趋利除弊铲除诟病。执行权改革以审执分离为切入点,以执行实施权和裁决权分离为基本路径,当可有效化解实践中执行权运行的种种障碍和弊病,使之步入顺畅运行的科学轨道。
  对于在执行实施机构实行警务化模式之改革思路,各方反应极为强烈,基层执行干警关注更为热切。可以肯定警务化的执行队伍必将带来执行实施权的三大变化:一是执行案件的承办主体将由个人转为组织,案件从立案、执行到结案呈流动状态,信息化、规范化、公开化成为案件运转基本形态;二是以行政权为原动力的执行实施权运行,将表现为一个个执行命令的落实,警务化了的执行干警只需完成点状的工作量;三是执行实施机构中权力核心的确立成为执行权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些变化是符合执行规律的,能够体现执行思维的特征。其落地方式目前还有待于观察,其真实效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不论怎样,执行权改革的当下路径开始明晰,在执行实施机构实行警务化已成为思路。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理论到实践的衔接,实现改革举措平稳落地有效运行,使执行权改革达到既定目标。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