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龙宗智:把院长改个称谓试试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民事审判参考    点击:

 一次研讨司法改革的会上,象是忽发奇想,我提了个建议,能不能把我们的法院院长换个名头,改称首席法官,就象其他一些国家那样。问题提出后,很快就有人表示,反正是法院的头,怎么称呼意义不大。我说,循名责实,不同称谓代表一套不同的制度,也许意义很不一样。理由主要有四。
  一是有利于改革法院内部结构和管理方式。法院内部等级分明,按职务等级对审判工作实行行政化管理,这是公认的法院工作中的一大弊端。如果真要改,不妨先将院长称谓改一改。动作不大,效果却大不一样。“院”字后面带“长”,是法院的当然首长,作为普通法官的上司,管行政、管业务,管你没商量。可以说,院长和我们国家机关那些大大小小长字号称谓,是一种体现行政管理性即上命下从的标志性符号,因此也可以说院长是法院工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集中体现。而首席法官就不一样了。我们都是法官,各人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谁也不是谁的官长。不过,首席法官或因素质全面,或系年高德昭,尊坐首席。对外代表法院,对内操持院务。如果涉及审判业务,则只能算一名法官,表决起来也只算一票。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没有上司”,也许这种反映审判工作规律的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用院长改首席法官为标志。
  二是有利于院长办案,熟悉审判业务,而且带动全院业务。法院的法官审案,而院长则不审案或基本不审案,这也是法院改革中需革除的一个弊端。但在院长制下,院长包括副院长不审案成为当然。因为他和你不同,你是审判员,他是院长,院长负责管你,包括管你怎么审,偶尔出一下庭,也是做一做样子。院长不审案,就象政府的厅长、部长自己不需要去写公文而只需要审一审已经写好的公文那样自然。一旦院长改为首席法官,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席法官首先是法官,而且有资格坐首席的法官,当然其法律知识审判业务了得。首席法官带头审案,成为资浅法官效法的榜样,将带动了全院业务发展。
  三是有利于贯彻法官法,防止将外行派到法院当领导。不具备法官任职条件,法官席上“叨陪末座”还不够格,却能被派到法院当院长副院长,这是司法人事任免上的怪现象。不设院长而设首席法官,再要派外行来当领导就有了障碍。不懂业务,也许你可以当院长,但你能当首席法官吗,你不是连初任法官也考不上吗。
  四是有利于减少副职,使法院“领导精干”,防止人浮于事。中国的国家机构副职多,这也许是一大特色。一个机关各项工作都要有人分管,而且还有不少人需要“落实待遇”,安一个位子,这样副职自然就多起来。而一些行政效率高的国家,政府一名部长,一名次长就应付了大小事务。法院则由一名首席法官在事务官员的辅佐下管理,也能井井有条,美国最高法院也就一名首席法官算是“院领导”。实行首席法官制,要设副职就不方便了。总不能设一名或几名副首席法官,或次席法官吧。这样让那些副职或者到审判一线当法官,或者到法院的行政管理部门作事务官员,去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样一改,说不定法院机构改革的难题一下就给搁平一半。
  话说回来,也许还是象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而学者往往把事情理想化、简单化了。改一个称谓,改一套制度,外部条件,内部需要,方方面面要照顾到,而你能照顾到吗?再说有的人做事太会敷衍,名称改了,内里照样,换汤不换药,管他说不说得过去。所以,你先生还是悠着点吧。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