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北京法官看法院“招工荒”九大原因

发布时间:2015-11-15      来源: 法律读库    点击:

昨天法律读库的头条是《零报名:法院检察院不是香饽饽? 》说的是北京公务员招考报名截止前一天,招考人数较多但无人问津的职位,公检法系统联合霸占了前十名,其中法院独占七席,势头强劲。这是辞职潮之后,北京法院首次出现招工荒。我作为进入法院的老同志,深深感到年轻一代在进步,他们对自己负责,能够看清形势,不再看中那些虚妄的名头。然而作为一种怪异现象,我则要结合自己经历,从内部经历谈谈法院招工荒的九大原因。

 

刚刚来单位上班的时候,领导颇有得意的训话,“你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过来,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献身首都司法事业”。

 

来单位一年多,部分先知先觉的人开始发现法院完全不是想象的那回事。工作量大,待遇低,前途渺茫,跟其他机关没什么两样,甚至可能比其他机关还“机关”。不少人开始抱怨、继续考公务员甚至找关系辞职,逃离法院。领导又讲话,“年轻人要少抱怨多工作,别把自己看的太高,告诉你们,你不干,有的是人挤破头想干”。

 

后来还听到一个传言,说法院系统的领导一起研究,为什么法院新招录的大学生都这么不爱岗敬业。得出的结论是,提拔太快,心浮气躁,应该再压几年,吃吃苦。没想到这个“天外飞仙”的结论与英明的建议,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出现了辞职潮、招工荒。

 

前几年领导也确实骄傲到“眼盲”的资本,法院招人,动不动就是十几二十比一的比例。即使条件设定的再高,在北京依然不乏名校的青年才俊,踊跃报名。他们的天真与笔者当年无二,对法律有着单纯的热爱,对正义有着崇高的追求。可是我“一入侯门”,深谙那法袍般的黑暗与压抑后,就“幡然悔悟”了。每遇前来咨询的师弟师妹,都竭尽全力的做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有了一种亡羊补牢,行善积德的宽慰。

 

法院辞职潮与招工荒,其实并不新奇,应该说意料之中。这几年法院出现的种种 “异象”,不过是现行“百病缠身”的司法体制暴露出来的一些小小病症。诸如法官加薪风波、西城法院禁止辞职的内部规定、法院招工荒、案多人少、奚小明黄松有涉及的高层腐败,都表示着司法体制的腐化与改革的必要。现在的法院体制,收入不高,名声不好,无名无实“理性人”自然不会进去。笔者在司法体制内呆了多年,具体将其中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九点:

 

第一,市场开放,经济发展,就业选择增多。大学扩招后,毕业生数量一度达到顶峰后,近些年有了一定回落。毕业生数量与市场需求,构成一对供求关系。市场开放与经济发展,无疑扩大了市场需求。在北京,一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多种选择,出国、考国家公务员、金融机构、律所、国企、外企、考地方公务员、各地选调、做企业法务等等。这些选择中,与做法官相比,大部分都是更优的选择,薪水更高,人也更自由。笔者前段时间回到学校与师弟、师妹们交流,发现现在的研究生毕了业基本都在考虑国家公务员、金融机构、出国或者读博,想进入基层法院工作的寥寥无几。其实法院招工荒,前几年已经开始有了迹象,最优秀的法学毕业生,基本没有来法院,而是去了其他的地方。当然笔者工作之后也觉得,如果法官沦为司法民工,确实也不需要最优秀的法学毕业生。

 

第二,改革后法官福利与优越感丧失殆尽。公务员曾经是铁饭碗,公检法更是公务员中权力大、福利好的好单位,这么多年“福利”与稳定培养出了公检法优越感与吸引力。只是近年来公务员改革,使得这种福利与有优越感丧失殆尽。曾经公务员福利,覆盖了生老病死与下一代人,其中工资福利、公费医疗、子女上学、福利分房、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四部分。但是从北京来看,阳光工资、医疗保险改革、明文禁止任何机关与学校共建上学、房价上涨与养老保险并轨,将公务员身份上附着的主要福利一一削除。职业的吸引力,从来就与福利待遇正相关,这种改革之下,法院职业吸引力丧失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

 

第三,社会技术的进步消除了信息的不平等。人们往往忽略技术进步对法院招工荒的作用。我觉得,技术至少在两方面加剧了法院招工荒。第一,在职业选择上,自媒体、网络、招聘网站的兴起与发展,拓宽了招聘的渠道、市场与招聘信息的集中,使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渠道与选择。第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与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发展,使得信息分享与流通加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平等被极度降低。原来一个进入法院的毕业生,可能对法院一无所知,稀里糊涂就被骗进来了。笔者毕业的时候,法院怎么样,基本就是听老师说说,具体是什么根本不知道。但是今天,毕业生对法院的待遇、运作模式、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与职业前景等,可以了如指掌。尤其司法改革以来,法院发生的事情,他们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这些信息根本上决定了毕业生的选择。

 

第四,诉讼法修改与立案登记制,刺激律师行业的用人需求。律师与法院是招聘的直接竞争者。新的诉讼法基本上禁止了公民代理,赋予了律师垄断性的代理权。立案登记制,导致大量纠纷涌入法院,近年来法院每年案件都大幅增加,诉讼律师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律所待遇相对高,尽管工作量大、起步也比较累,但进出自由,经过积累可能有很大的职业提升,这是法院无法比拟的。笔者接触到的,在法院与律所之间抉择的学弟们,基本都选择了去好的律师事务所。

 

第五,收入过低与差距过大。收入是最现实的问题,北京法官的工资低到什么程度,相信没人会信。但是还是要说一说,见习期一年,期间每月3500左右(笔者当年只有1800),转正后每月到手5000多。在高消费的北京这意味着什么?一年的收入,不吃不喝可以在四环边买一平米房子,在五环边1.5平方米吧。如果你没有房子,法院给你的工资,仅仅能维持你的基本生活。所以年轻单身的法官可以将就、坚持,但是一旦法官成家立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后,现实逼迫他们必须离开。

 

最近法院出现辞职潮,就明显体现出收入差距问题,前后十几个辞职的法官在体制内,每年收入7万上下,而辞职后基本都在25至50万。这还是近年法官辞职潮,稀释了薪资的情形下。现实就是,资本家尽管剥削,但是却能留下足够的“剩余价值”,体制内尽管不提剥削,却只会把付出当做 “义务”。

 

第六,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司法改革了,80后听着都害怕,好像80后这辈子就是实验改革的“小白鼠”。司法改革的不确定性有三方面,第一,对于现实而言,能否入额、何时入额不确定。尤其是年轻人,进入法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圆法官梦。但司法改革,论资排辈挤入法官员额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而何时入额又遥遥无期。第二,待遇方面的不确定。改革能否提高待遇,是个现实的问题,即便能提高,现在的预期 也普遍不高。司法改革之后,办案子的人少了,案件增加了,但是待遇没有变化。曾有人自作聪明说改革不过是“多收了三五斗”,我现在觉得他欠了那些相信他的人三五斗。第三,能否回头不确定。辞职潮出现后,各地法院出台规定,知法犯法的制定各种荒唐的离职限制。而招工荒必然加剧法院限制离职法官的动机,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旦进入法院将无法回头,那意味着进法院是一场无法“救济”的赌博,他们自然不会铤而走险。

 

第七,极度落后的内部管理制度。法院内部管理与普通公务员没有区别,甚至比普通公务员更“官僚”。至今法院仍保留了很多半军事化的制度,主要体现在提拔与服从上。法院内部像部队一样,分门别类,层级森森,一层服从一层,否则就会被排挤压制。人民法院内部非审判业务机构比审判机构还多,体制严重僵化,大量的法官在搞宣传、廉政、教培、人事、后勤、诉讼服务。法院一面喊着案多人少,一面又拼命增加非审判职能部门。而实践中,非审判业务部门,掌握着法院的各种资源,甚至负责对办案法院的考核,评定等级。还有的干部管理部门,一个案子不办,却直接负责制定司法改革政策,确定司法改革的员额。一线法官不是为了公平正义,而是每天忙着完成各部门分配的业务指标。也就意味着,法官在法院内部成了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们既被本部门领导管理,又被体制内的非审判部门压制。这些年法院喊着行政干预司法,其实内部的去行政化,比外部的去行政化更急。

 

第八,职业风险。司法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成果,就是增设机构与责任倒查迅速落实。但是,没有对法院内部权力运行体系进行调整的责任倒查,不过是增加了法官的职业风险,把一线法官当做替罪羊,推到前台任人宰割。法院内部一层管一层,法官有一些权力,但是大的问题,还是要服从领导。王桂荣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程序再严格、结果再符合领导要求与指示,但是出现问题法官是追查的第一责任人。每年结案数百,自己还不能完全做主,出现差错实在在所难免。而有了差错后的倒查,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并应该承担的。

 

第九,改革愿望可能落空。司法改革是对现行司法体制的手术,但鲁迅先生说中国改革太难了,搬个砖头挪个桌子都要流血牺牲。司法改革真的能激浊扬清,给司法续命吗?从现在的种种行状看仍存在落空的可能。以北京为例,司法改革一提, “首善之都”就大张旗鼓迎合,争取跑在全国前列。一年过去了,改了什么,不过是原本两个中级法院,变成了四个中级法院,法院内部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其他的都不足一提。这样一来,机构多了,领导增加了,权力更集中了。管理体制非但没有革新,干部管理部门反而获得了决定谁能入额的生杀大权。司法的问题还在那里“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改革未动,机构先行,这就是改革最大的成绩。还有各级法院以“骇人听闻”违法方式限制法官辞职,更让人大跌眼镜,谁会把对改革的期望,寄托于一个自身都不守法的单位那?

 

写到最后,我突然想到了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的虚幻概念下,我才看到司法的未来。如果真有共同体,去其他地方也很好。就好像大海的水,流到太平洋,流到大西洋,流到哪都无所谓,“山水有相逢”。然而怕的就是连共同体也是假的。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