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争鸣】“主审法官”去哪儿呢?

发布时间:2015-10-28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作者湖南高院 刘方勇

 

 

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是新一轮司法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其目标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随着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 《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主审法官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清晰。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巡回法庭的合议庭由主审法官组成,由承办案件的主审法官担任审判长,表明参与合议庭的都是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也当由主审法官共同负责。这一角色定位与笔者先前的主张是一致的。(可见拙文《谁是主审法官?》)按照这一规定,司法责任制其实质就是主审法官负责制或共同负责制。然令笔者颇感意外的是,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主审法官”角色竟然从中消失了。该意见使用了“独任法官”、“承办法官”、“合议庭组成人员”等用语,唯独对“主审法官”只字不提。“主审法官”去哪儿呢?

从顶层设计来看,“主审法官”的概念与“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概念显属一脉相承。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三个概念形式上看起来也比较对应,都是“主”字开头。然而,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回避使用了“主审法官”这一概念,但紧跟着出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却仍然保留使用了“主任检察官”概念,并明确规定了“主任检察官”的职责分工等。这一去一留,如此这般变化颇耐人寻味,值得推敲。

笔者猜测,个中缘由,或与“主审法官”这一概念本身的科学性、专业性、周延性不够有关。毋庸讳言,所谓“审判”,既有审又有判,审是过程,判是结果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本身就表明审判活动具有审理与裁判的双重属性,因为这一改革针对的就是“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判审分离”现象。且审判的重心不在“审”而在“判”,“判”才是本质,才是终极目标。真正要由法官负责的往往也是“判”,而不是“审”。所谓法官,古时又称“判官”,可为印证。从审理的角度而论,无论独任审,还是合议庭审案,确实需要主持或组织者,正如公诉行为、侦查行为需要“主任”、“主办”才能实施一样,“主审”一说是成立的。从裁判的角度而言,合议当然需要有人召集,但合议权并无权力大小之分,承担审判责任更没有主次之分。无论是审判长,还是合议法官,其权力大小、责任大小并不因是否“主审”而有差别;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初任法官,还是久经磨砺的资深法官,其裁判权也不因其资历深浅而有级差。因而,“主判”一说闻所未闻,无从谈起。客观而言,从行为实施的角度而论,审理行为、公诉行为、侦查行为在行为性质上具有一致性,故可以套用“主任”、“主办”的逻辑定义法官的“主审”角色,但“主审法官”这一概念却不能完全周延审判活动的全部内涵,因为除了“审”还有“判”,“审”是需要“主”的,“判”却是无“主”的。由于忽视了审判行为与公诉行为、侦查行为性质上的差异,简单套用“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的概念定义“主审法官”,难免不会引发争论和质疑。或许这可能是“主审法官”不知去向的原因或原因之一,尽管“主审法官”角色可能悄然改头换面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改革大戏中,其角色定位实际上也并无多大变化。

简单解析“主审法官”这一概念,问问“主审法官”去哪儿呢?至少可以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改革应“谋定而后动”细观2014年披露的“四五改革纲要”有关规定及随后颁布的修订意见,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短短一年多时间,“主审法官”有关表述一变再变,难免不会引发盲动、乱改的质疑,不仅导致认识不一,人心不稳,也损害了改革本身的权威性、公信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兹事体大,应该谋定而后动,不宜轻举妄动,任性而为。

其二,改革本身的专业性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主审法官”概念的不周延、不科学,表明有关改革举措的论证或不够充分,凸显本轮司法改革仍存准备不足尤其是技术准备不足的隐忧,改革本身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

其三,改革呼唤“量身定作”式的制度设计。虽然同在“政法”的旗帜下,审判权、检察权、警察权的属性显然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司法权与警察权的差别,有如鸿沟。即便同属“司法”,审判权、检察权也并非完全等同,所以“主任”犹在,“主审”已去。简单套用一个思路、一种模式、一套方案进行制度设计,可能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因而,改革要实现一定的精细度、精准度,有必要区分那些哪怕看起来比较细微的差异,在大的原则框架下,注重差异性的“量身定作”式改革可能才是最优选择,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