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法官“离职潮”背后的制度隐忧,恰是改革对象

发布时间:2015-07-29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一段时间以来,基层法官离职现象引来热议。适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免有人将法官离职与之联系起来,甚至据此“唱衰”改革,认为是法官员额制等改革举措“逼”走了法官。
 
“坚持员额制改革不动摇,规范遴选程序和标准,确保挑选最优秀人才到一线办案”,近日召开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也让这一话题再次进入舆论视野。
 
实事求是讲,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无论是跨界人才流动,还是体制内外岗位转换,都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设限阻拦。单靠一纸禁令,也留不住人心。
 
另一方面,“离职潮”背后的制度隐忧,恰恰是司法改革的对象。对离职法官群体的调查访谈显示,压力大、待遇低、保障少、晋升通道狭窄、司法权责不清、职业尊荣感不足,都是促使法官“用脚投票”的主要因素。而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其实正是上述问题。
 
法官员额制改革,目的是推动建立以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工作为重心的法院人员配置模式。这项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法官数量与案件数量相匹配,改变目前案多人少、忙闲不均的状况。
 
二是确保审判辅助人员数量与法官数量相匹配,切实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
 
三是确保优秀法官集中在审判一线,压缩“不办案的法官”数量。
 
四是确保法官职业保障有效落实,使一线办案法官即使不担任领导职务,也可以晋升至较高的法官等级、享受较高的待遇。
 
可以说,只要法官员额制能够稳妥推进、落实到位,就可以起到凝心聚力的“定心石”作用。
 
不过, 改革既然触动利益,就必须考虑如何做好增量、消化存量,真正做到工作不断、人心不乱。受历史因素影响,目前各级法院法官员额,普遍高于中央确定比例标准。一时间,谁能入额,怎样入额,如何担责,怎么保障?成为摆在各级法院负责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应用题”。
 
与此同时,新的隐忧也在法官群体产生:老法官担心考不过年轻法官;年轻法官担心论资排辈;普通法官担心领导干部“挤占”员额;办案法官担心领导干部“入额”不办案,将压力转嫁给自己;业务骨干担心选票、考分和领导意见占过大比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改革的生命力,在于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不同阶段的关键矛盾,不断回应真问题,解决新问题。此次在上海召开的试点工作推进会,就是一场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会议。会议提出,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干警,无论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只要符合条件,经过严格遴选,都可以成为员额法官,防止简单地按照级别、票数、考分入额。入额人员必须经过遴选,在坚持政治标准基础上,突出对司法能力、办案业绩、职业操守的考核。领导干部入额必须符合程序和标准,并同其他员额法官一样办案。
 
当然,要切实发挥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定心石”作用,还必须完善一系列配套措施。
 
例如,未能进入员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调动,转岗分流如何稳妥推进?如何尽快补充审判辅助人员,堵好员额制实施后的办案力量“缺口”?领导干部入额办案后,其承担的党务、行政工作和会议任务如何科学“减负”?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总结、研究解决。只有秉持务实态度,不断解决问题,司法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理想、又接地气。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