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基层法官生存实录

发布时间:2015-06-27      来源: 基层法官    点击:

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裁判者,法官给人的印象是神秘而威严。成为一名神圣的法官职业者,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和梦想。

 

然而,现实中,主动舍弃法官这个职业的状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个市法院系统离职的法官数竟高达数十人。

 

法官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尤其是一线的基层法官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做了深入的调查。

 

 


 

 

耀眼的光环难掩不堪的负累

 

2015年6月的一天上午,张林(化名)准时出现在合肥一家企业的门口,他是来报到的,将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新的角色。回想起3个月前,他婉拒法院领导的挽留,辞去法官公职,他的心情有些复杂。

 

“说实话,辞去热爱的法官公职来合肥,确实很不舍。”张林向记者坦言,“做出这个决定花了我半年多的时间。是坚守还是当逃兵?为了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我选择了逃兵。法官的负重已经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太累了。

 

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张林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工作。2014年初被遴选到安庆市中院,在民庭担任法官。由于具有研究生学历,按照政策,他享受到副科级待遇。就在前途一片看好时,张林突然向安庆中院提交辞呈。这让他的同事们都有些意外,但是他也只是近年来众多离职法官中的一员。

 

据了解,张林所在的安庆市法院系统,仅在2013年就有29人因各种原因离开,其中4人辞去公职。“仅我们安庆中院一家法院,2014年就有5人辞去公职,2015年到目前为止又有2人辞去公职。”安庆中院研究室主任黄峰告诉记者,“目前基层法院流失的法官人数还在统计之中,估计会远远大于中院流失的人数。”

 

“案多人少的现状,让很多基层一线的法官有着不堪承受之重。”合肥市瑶海区法院的李玲(化名)表示:“就拿我们瑶海区法院来说,法官的办案压力太大。从事一线审判的法官人数就那么多,一年下来的总案件数是上万件,平均每名法官所办的案件超过百件以上。白天开庭,晚上写判决书,超负荷的加班对法官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总之,一个字,累!”

 

多重压力之下选择离开

 

2014年初,黄山法院系统一名资深法官突然离开法院,到一个科级建制的单位担任一般职务,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唏嘘。按级别来算,该局比法院要低半级。

 

“自2013年以来,黄山法院系统每年都有十多人离开法院。相较其他地区的直接辞去公职而言,黄山市法官更多的是流向了区或乡镇等地,或是参加考试考到外地就职。”黄山市中院政治部主任田丰告诉记者,“主要的原因是法院自身工作压力大、要求高,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比起巨大的工作压力,更让基层年轻法官们担忧的是晋升渠道的不畅。与党政部门相比,基层法院法官流动性小、封闭性强,晋升可能性相对较小。“我在其他机关单位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是科级干部了,我还只是个科员,多少心理也会不平衡。这几年身边也有些同事离职了,说句实话我也是能够理解的。”在六安市裕安区法院工作了3年的梁新鹏无奈地告诉记者。

 

在基层法院,法官职级低、职级少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基层法院副科级以上的名额只占法官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法官最大的愿望是能在退休之前解决副科级待遇。”一位基层法院的领导说,这种对晋升的忧虑,导致了很多年轻法官一旦有机会就选择离开基层法院,去同级别的行政单位或者党政机关。

 

偏远地区青年法官成流失主力

 

“在法院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2200元,除去房租和生活费几乎积累不了什么积蓄。”张林告诉记者,以现在的工资收入,他买房非常困难,生活压力很大。

 

而他的同学大多从事律师和企业法务的工作,年薪都在10万到20万之间,买房买车的压力不大。因此,当合肥的一家企业向张林发出邀请,开出了年薪十万的优厚条件,在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后,张林选择了接受。“8年前,我的同学们羡慕我考上了法官,8年后,反过来却是我羡慕他们了。”张林苦笑着说。

 

“越是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法官流失的情况越严重。”黄山中院政治部主任田丰表示,“就拿我以前就职过的祁门县法院来说,由于地方经济制约,法官的平均工资只有2000多元,生活的很是艰苦。比较之下,一些县局虽然工资水平和法院差不多,但工作压力要轻得多,人员流失也就不可避免。”

 

“当前,全省法院法官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法院法官占流失法官的绝大多数。”省高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安徽法院收案数为58.6万件,排在全国第9位,而法官数量则排在全国倒数前3位。2015年收案数将突破70万件,而全省有审判资格的法官仅7000余人。压力非常大。

 

因此,越是在基层的法院,法官流失的现象也越为严重。以六安市裕安区法院为例,2009年以来, 该院35岁以下青年流失人数达15人,其中有13人是具有助理审判员及以上身份的一线法官,占该院一线法官人数四分之一。

 

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法官流失呈现出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法院流向党政机关,从基层法院流向上级机关,从法官流向法律服务行业的,并且青年法官、学历较高法官流失较多

 

“流失的人才大都只在法院工作2至3年。”裕安区法院政治部主任汪传安告诉记者,基层法院培养一名法官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很多年轻人才刚刚熟悉了法院工作,成为了助理审判员,然后就离职了,这不仅浪费了法院的大量资源,还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断层。法官人才的流失和案件数量的增长,使本已存在的“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稳定队伍滁州经验或可探路

 

面对法官离职的现象,一些地方法院也在稳定法官队伍方面做出改革尝试。滁州市毗邻江苏,虽然该市的法院干警的收入不及近邻江苏法院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但是,2013年至今,全市9个法院除2人考去外地法院,4人晋升至其他单位任职外,没有法官流失。

 

在充分倾听法官意见的基础上,该院重新制定了8项考评制度,将可以量化反映的审判工作与其他综合工作区分开来,分别进行考核。同时,扩大法官奖励层面,加大奖励力度,并取消了优秀部门负责人的评比,将指标让给业务庭法官,使一线法官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

 

“法官待遇是影响法官职业尊荣感的重要因素。”滁州中院院长陈严法说,2013年,滁州市委支持滁州中院解决了27名干警的副科、正科职级问题,帮助该市基层法院解决了基层法庭庭长科级职级待遇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滁州中院人、财、物都向基层尤其是人民法庭倾斜,切实提高基层法官职级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我们法庭的工作、生活条件不错,5个干警平均年龄30岁,人心稳定,个个精神饱满,对工作满腔热情。”天长市秦栏人民法庭庭长王开刚说,“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对年轻人产生影响是必然的,但我们法庭的年轻人对法官职业充满自豪感,大家眼下的愿望就是尽快提高办案能力”。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法律尊严的捍卫者,是公平正义的代表。众多的社会光环与责任的担负让他们看起来风光无限。熬夜、失眠、身体严重亚健康等等这些词语似乎不应当出现在他们身上,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表面风光内心沧桑是真实写照

 

“我看上去是不是有40岁朝上?”交谈中,燕红(化名)冷不丁地问记者。“其实我今年才32岁。”见记者不回答,燕红自己主动给出了答案。“我也哭过,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哭完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燕红是一名基层法院的民庭法官。由于法院辖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各类纠纷案件特别多。“当年考进法院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兴奋,但一接触案件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案件审理中遇到的情况是你无法想象的。比如在一个离婚案件中,由于涉及财产的分割等,双方当事人都要求法官实地查看。最后,连一张床的所有权都争得不可开交。”

 

“在法院我干了9年,所有的时间都是办案再办案,案子多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对我们来说,没有加班这个词,白加黑就是正常的工作模式。一年下来想休一次假也不行,不是不给休,而是不好意思休。说实话,我们就是办案机器,经常一天下来回到家中,感觉很累却睡不着,人肯定显老。”采访中,燕红告诉记者,由于工作性质,她承受了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爱人因长期独守空房,而给她下过通牒,不换工作就换老公。最终,夫妻俩因为孩子的维系没有离婚,但她每次回到家中,都会小心翼翼。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女法官所面临的压力比男法官更大,也更容易受到伤害。”淮南中院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在现实中,女法官受到不法当事人威胁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在谢家集区法院,办理一起执行案件时,女法官宋某某在对当事人自残行为制止时,被对方用一瓶开水从头浇到脚,身体多处严重烫伤。”

 

老法官夫妻一顿生活费只有10元

 

“一名老法官与妻子一顿的伙食费总共只有10元,你信吗?”在宣城法院系统,一名基层法院法官刘彪(化名)告诉记者,“在广德法院,刘凡安的事没有人不知道。”

 

刘凡安妻子身体不好又无工作,一个独子正在上学,老母亲的生活也要负担。调到信访接待室后不久,刘凡安被查出患了肾病,手术费用万元以上。家中无存款,他只得四处借钱。2008年,他妻子患上了乳腺病做了大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又不慎摔断五根肋骨,再次进行手术,妻子的两次手术让本来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2010年,正当信访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的时候,他自己又患上了甲状腺瘤……”

 

“老刘和他爱人一顿的伙食费是多少,知道吗?”刘凡安的同事伸出了一根手指头:“只有10块钱!就是这10块钱,还要经常找人借!因为他经常把饭钱塞给一些来访的老头老太太。一次一位乡下八旬老人,拄拐杖来法院。老人儿女满堂,却无人赡养。老人向刘凡安哭诉个不停,直到中午下班,老刘也没有打断他,等老人发泄完自己的情绪。临走时,听老人讲自己没钱吃饭、没钱乘车,老刘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口袋里仅有的10元钱给了老人家。老人家揣着钱出了门。殊不知,老刘的这10块钱是他与妻子的中餐费。”

 

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

 

“法官的心理压力要远比其他方面重。”合肥蜀山区法院刑庭庭长杜卫根笑言:“每天早晨出门前我都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心理疏导,否则很难支撑住。”

 

“刑事审判容不得一点瑕疵,一个案件审理下来,数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案卷材料你必须一字不漏地认真看完。除了耐心外还要细心。”杜卫根说:“另外法律文书的写作也要格外谨慎,说实话,只要一上班,精神就高度紧张。

 

在承办一起抢劫案时,被害人是位来自山区的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凶手入户抢劫,受到被害人反抗,凶手对被害人割喉后逃匿。案件起诉到法院后,被害人就是不理解,认为应当对凶手处以死刑,必须到中级法院才能判掉这个案子。

 

因为被害人损伤程度是轻伤,基层法院有管辖权。杜卫根再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被害人说,“你到哪我就到哪,看你把我这个案子怎么办?”连续三四天,被害人从早到晚就跟着杜卫根,最后就连被害人的亲属都看不下去了。

 

“这个案子最终处理结果还是让被害人很满意,但这个过程中,所要承受的压力确实能够让人发疯。”杜卫根告诉记者,“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无论怎样,你都必须要去承受。因此,我们每天都会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自我安慰和鼓励。

 

光环背后是心头永远的痛楚

 

在安徽法院系统,提到明光法院“乡村法官”没有人不知道刘学讲的名字。作为安徽首届百姓心中好法官当选者,刘学讲获得的各项荣誉和表彰不胜枚举。

 

采访中,只要谈到工作,刘学讲就如数家珍一样将法庭辖区内每个村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但当记者问到其家庭状况时,他却突然间“卡了壳”。原来,记者无意中触到了他心底永远的痛楚。

 

当年婚假未满之际,他就到潘村法庭上班,让“蜜月”中的妻子独守空房。妻子分娩前夕,他匆忙下乡,再见面时,女儿已经出生。

 

欠妻女的,来日方长可以补,但父亲去世,却是刘学讲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一天,他的哥哥匆匆从乡下跑来向他告知:父亲病危,需及时送往南京抢救。可是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已到庭,开庭在即。怎么办?他沉思了一下后,果断地对哥哥说:“你也看到了,我实在是走不开。我筹些钱给你带上,先送父亲到医院,我忙完随后就到。”

 

然而,一连几天的开庭使他无法分身,失去了最后与父亲相见的机会。母亲哭着对他说:“你平时工作忙,我们能理解你,如今你父亲去世了,工作就是再忙,你也应该在家守孝三天呀。”他当时鼻子一酸,泪如雨下。但法庭的工作不会因为法官的私事而停止,无奈中,刘学讲忍着悲痛又回到了审判岗位。

来源 | 原载《市场星报》

本文转自“法眼观察”(ID:fygc20140416)

撰稿 | 李浩 雷强

编辑 | 王菁



 

免责声明:

1、本平台所发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平台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2、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分享;若因故未能注明出处及作者的,欢迎认领。若作者或者版权人不愿意被分享或者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删除。

3、文中图片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