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违规借调泛滥,基层人才流失:“不错白不借”,负面影响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1-05-08      来源: 半月谈网    点击:

导读:

 

工资、编制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这种特殊的人才流动方式被称为“借调”。

 

在一定意义上,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近年来借调变得越来越随意,借调人员越来越多,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借调形式花样百出,由此滋生出懒政、怠政等“机关病”。

 

有的更暗藏腐败,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基层干群中备受诟病。记者近日走访广西、湖南、安徽、重庆、江西等省区市,对此现象进行了调研。

 

 

 

细数机关借调乱象

 

借调,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都有被借调的经历,或者有与借调人员一起工作的经历。

 

借调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好像跟老百姓关系也不大,但其实与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关系不浅。尤其是违规借调的泛滥,不仅使基层人才流失,还成为“关系户”调动升迁的暗道。

 

张华是广西一个乡镇的公务员,2013年至今,他被借调至县重大专项活动临时机构。“借调都没征求过我的意愿,我个人开始是很不愿意的。”

 

张华说,他的基层工作年限未满两年,所以即使干得再好,最后终归要回乡镇工作,而那时面对的,可能是物是人非的工作环境。

 

张华表示,原先在乡镇工作比较繁忙,事情很杂,比如调解纠纷、计生、民政等,基本是直接同群众打交道。

 

借调过来后,由于许多任务是领导直接交办,出了错可能会影响全县,他必须处处小心,谨言慎行,虽然工作比乡镇相对轻松,但心理压力很大。

 

目前,像张华这样的借调人员很多,下至各乡镇、街道,上至各部委,可以说比比皆是。

 

广西北海紧靠粤港澳,当地不少公务员会讲粤语等方言,中央部委经常从这里借调年轻公务员,且有的一借就长达两三年。

 

“国家层面有需要,地方也不能卡住这个人不给。”当地知情人士说。对地方组织部门而言,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被上面借调的人员回来后还需解决其级别问题。

 

“几年没在原单位工作,连借调期间工作表现都不知道,回到原单位后还要对其进行安置、解决级别。如有一位借调人员3年后回来,相关部委要求将其级别由副处提到正处。”该知情人说。

 

安徽一位县级编办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地方借调比较常见的:一是机关向事业单位借调,二是系统内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借调,这种情况在卫生和教育系统特别突出。“有的借调人员一借十几年,远远超过了规定期限。”

 

这位编办人员说,他负责该县县直单位的机构编制年报工作,每年单位报来的人数都与实际对不上。

 

一查,不少是借调后在编不在岗的,有的借调时间太久,原单位里的人都忘了这茬事,还以为借调人员早已调走了。

 

“短期跟班学习,或者临时抽调完成某项紧急任务是可以借调的,但长期借调不符合机关人事管理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央和省定编定岗的相关规定。”湖南省人社厅一位处长对记者表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很多干部群众对借调乱象反映强烈,清理违规长期借调人员曾被多省作为一项重要整改工作来抓。

 

在湖南省,仅清理省直机关一年以上借调人员就达1100多人;在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共清退借用人员1632人。

 

除了省一级单位,一些市县也对违规借调人员进行了清理。以湖南省新宁县为例,当地对查出的245名违规借调人员予以全部清退。

 

而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2014年4月底之前,共清退各类借调干部266名,其中就包括一些借调时间长达10年之久的干部。

 

这暴露了当前各机关单位借调人员之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单位和部门借调人员甚至成了干工作的主力,而一些地方对借调乱象的清理整顿也并未完全落实到位。

 

 

 

部分“关系户”升迁的暗道

 

借调多为上级从下级借,也有权重的部门从权轻的部门借,其中跨部门、跨行业借调屡见不鲜。甚至有某市直机关,长期从私企借调工作人员。

 

记者采访了解到,能进入上级部门“法眼”的,除了能力强的、年轻的、能干事的,还有很多是有关系背景的。因此,借调也成为部分人躲避监督、曲线升迁、变相“吃空饷”的重要手段,有的更涉及腐败问题。

 

以2013年4月爆发的“湘潭神女”事件为例。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委组织部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信息显示,被违规提拔为岳塘区发改局副局长的“90后”女干部王茜,将被派往国家发改委跟班学习。

 

湘潭市一位熟悉情况的干部认为,王茜获提拔完全是“运作”的结果,她被派往上级机关跟班学习,实际上是通过借调的方式,躲避当地干部群众的议论和监督。

 

在一些地方,名义上的借调往往被用来掩盖“预调”或“实调”之实。长沙市某乡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由于市以上党政机关竞争激烈,加之现在公务员考试非常严格,违规操作的空间不大,一些干部子弟就先在基层单位解决编制、身份,然后通过关系“运作”借调到上级单位,以曲线的方式实现“预调”或“实调”的目的。

 

此外,借调还可能成为变相“吃空饷”的幌子。一些干部向记者反映,少数部门往往巧立名目繁多的“临时机构”,然后从别的单位借调大量人员在“临时机构”上班。

 

实际上,这些“临时机构”并未被赋予多少实际工作,只不过给很多“关系户”混日子、“吃空饷”提供方便而已。

 

“有些事情无法放在台面上说。很多申请借调的情况都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就要特事特办,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批准。”

 

西部某省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定编,凡进必考,内部遴选也需要考试,而借调则是不通过考试进入上级单位的主要方式。

 

 

 

违规借调致“机关病”丛生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借调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借调人能开阔视野、学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二是促进上下级单位的交流沟通,方便一些工作的开展。但是,长时间的违规借调也存在很多弊端,容易滋生一系列“机关病”。

 

第一,基层“失血”现象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湖南湘潭县中路铺镇党委书记李洪运告诉记者,能被上级机关看中的,基本上都是下级单位的“业务骨干”。

 

一旦这些人被借走,很多由他们承担的工作往往无法开展,群众来办事根本找不到人。此外,由于这些人长期“离岗不脱编”,导致基层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人,以致“人才断档”越来越严重。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地方新考上的年轻公务员报到时接到通知,直接去城区政府办报到,其所报考的单位一天都没待就被借调走了。

 

“基层本就缺人,年轻干部更没几个,再把优秀的借走了,还不能及时补进来,基层堡垒靠什么人来夯实。”广西一位乡镇干部说。

 

第二,上级机关“人浮于事”。长沙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被借调期间,其所在科室的领导把急事、杂事、难事、辛苦事全都交给他做,每天忙着写各种材料,到处跑腿送这送那,有时甚至还要帮领导取快递,办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私事。更让他气愤的是,科室一些在编人员反而“无所事事”,东看看,西逛逛,悠闲得很。

 

“借调带来的一个怪现象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兵说,借调对部分已经在编在岗的人来说,容易滋生庸懒散心理,“船到码头车到站,反正我是已经在这里的,你是借的,就是来帮忙的,你得多干点。”

 

第三,劳资关系错置,易导致基层单位不团结、不安定。一位被长期借调到市里工作的湖南省某县电视台副台长告诉记者,因县级电视台工作压力大,效益一般,创收任务重,单位多数班子成员和一线职工对他意见很大,认为他是在“吃空饷”,是整个单位的包袱、累赘,甚至有班子成员直接跟他摊牌:“你要么回来,要么彻底调走。”

 

第四,借调容易助长“跑部钱进”、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一位曾在某省直单位借调的科级干部告诉记者,一些有项目、有资金的强势部门,根本不需要主动开口要人,很多基层单位是争着抢着“送人”。

 

一旦在这些强势部门安插自己人,跑项目、要资金、请吃请喝、打听消息,甚至输送利益,都会方便很多。此外,“亲情借调”“关系借调”“金钱借调”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权力寻租。

 

第五,影响被借调人的工作生活。多位被借调干部告诉记者,如果长时间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原单位的工作和同事会越来越生疏,原单位评优评先、晋升职称职级,享受福利待遇也要“靠边站”。

 

另外,由于借调单位往往与原单位不在同一个城市,被借调也就意味着长时间无法照顾家庭。孩子老人生病不在身边,夫妻长期分居感情冷淡,甚至拌嘴闹离婚,在借调干部家庭中也不少见。

 

 

 

“漂在机关”众生相

 

“漂在机关”,许多借调人员都这样形容自己。不管是自愿的借调,还是被单位安排的借调,借调人员一方面感到幸运,认为机会之窗在面前打开,一方面又常常有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在不少人眼里,他们攀上了高枝,其实许多人是“进退两难”。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身份尴尬:在上工作,在下拿钱

 

“自从被借调以来,我就一直在啃老。每个月拿着500多块钱的基本工资,不啃老都不行啊。”潘阳说。潘阳是一个乡镇公务员,如今被借调到县政府部门工作。

 

在借调之前,潘阳的工资分两部分发:一部分是由财政负担的基本工资,500多元,一部分是由乡镇自筹自支的阳光工资,2100多元。基本工资月月发,阳光工资是每个季度才统一下发。

 

在乡镇工作,住宿有员工宿舍,吃饭有单位食堂,500元的基本工资即使不够用,左借右借,熬过一个季度拿到阳光工资就宽松了。但到县城工作,经济上立马捉襟见肘。更凄惨的是,他的阳光工资也没有了。

 

潘阳说,作为借调人员,他的工资由原单位负责,但考虑其长期被借用,且与原单位的工作全脱钩,原单位除了每月按时给他发放500多元的基本工资外,剩余的每季度发放的阳光工资和其他福利一律暂停,而借调单位又不负责潘阳的工资福利等。

 

相对于潘阳来说,何屹轩就幸运多了。何屹轩也是一个乡镇的公务员,工作两年之后,因为县里一个部门需要从乡镇抽调年轻人充实力量,何屹轩就被借调到了该部门。

 

“考虑到我们年轻人的不容易,原来乡镇的领导保留了我的全部工资和福利待遇。”何屹轩说。不过,这也是有代价的。何屹轩为了表示对乡镇领导的感谢,原单位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脱钩,周一到周五在借调单位上班,周末则赶回原单位加班。

 

这是借调人员普遍面临的身份尴尬,他们的编制、级别、考核、工资等在一个单位,而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短时间还好,如果长期借调,对人的折磨就太大了。

 

王阳是广西基层的一名教师,前几年从学校借调到县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今年已经36岁的他自嘲道:“我现在成了一个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公务员的‘务工员’”。每当朋友问及他借调到县城的工资待遇,王阳只能是苦笑。“说实话人家不信,说多了又显得虚伪。”

 

“我现在每月2400元工资,不享受借调单位的任何福利待遇。”王阳说,想想自己的生活状态,真可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和王阳一起借调上来的5个人,有两个打报告回去了,有一个说做到年底也准备回去,还有一个干脆辞掉公职下海了。

 

王阳说,刚借调那会儿觉得自己很牛,老婆也很高兴,认为想往上发展有了更大的平台,没想到如今是“进退两难”。“想回去已经回不去了,原来的业务生疏了,还有同事、领导怎么看我?”王阳说,“下一站,我该何去何从?”

 

西南某省级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刘涛说,借调时间短还好,时间太长,超过一年,回去肯定有影响。领导会觉得这个人不踏实,不信任了;自己没能留下来,也觉得没面子。

 

另外,升职都是论资排辈,你走了别人上来了,你回去只能从后面再排。

 

肖洪云就有这样的经历。他是广西的一位基层选调生,刚到乡镇工作没多久,就收到了县委组织部借调3个月跟班学习的电话通知。

 

按照规定,选调生在乡镇工作未满2年是不允许其他部门借调的,所以有些部门借调下级单位的工作人员帮忙不会有正式的文件,只是通过与乡镇主要领导私下沟通的方式把人“借”上来。肖洪云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他的这一段工作经历不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

 

从2013年到现在,肖洪云已经被借调了3次。与许多借调人员一样,“借而不调”给他带来许多困扰。“大多数单位从下面借调干部是为了‘应急救火’,说好的借调6个月,到期后往往一再延期,领导说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大不了打个电话填张表。”肖洪云说。

 

同时,既然已经借调离开了原单位,一般情况下原单位的一些重要机会就与借调人员无缘了。

 

在第三次被借调之前,肖洪云已经被任命为乡镇团委负责人,这意味着在下一次乡镇团委换届时,他就能成为团委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但因为被借调了,乡镇党委只能重新任命其他人。“我这一借调,是两头不靠岸。”肖洪云说。


 

 

前途难测:各尽所能,寻找关系

 

对于借调人员来说,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正式调入借调单位。但是这里面没有一定的规则,不仅要凭本事、凭关系,还要看运气。

 

2013年,湖南省委直属部门处室干部调整,一位干事被调走,需要一个既对业务有所了解、文字功底不差,又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的人来补缺。易小文由于和该部门打过交道,领导对其背景和能力比较放心,于是被借调了过来。

 

“到借调单位报到后,我就接替了调走的那位干事的工作。事务繁杂,挺忙碌的,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工作一年多后,处室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比较认可我,于是就和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调过来,我当然回答说同意啦。”易小文说。

 

“很多人说,借调人员想留下来,最主要还是靠关系。其他单位不知道,但我这次调动,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易小文说,他是外省人,在湖南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能留在上级部门,除了机缘巧合、个人比较勤奋外,主要原因还是借调单位没有门户之见,选人用人比较公正。

 

在记者采访的借调人员中,像易小文这样幸运的实在少之又少。不少借调人员试图通过透支自己的时间、精力,加倍努力地工作来赢得机会,但并不一定都能成功。“借调人员最终能否调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很多东西都很微妙。”一位借调人员说。

 

这些微妙的东西里面,“关系”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先在三峡库区某县工作的张莉说,因为老公先调到了主城区工作,所以自己也通过关系借调至主城区一个教育部门。一借调就是3年时间,直到去年才解决编制问题。

 

“借调期间,原单位的领导多次打电话催,说要么回到原单位上班,要么就在借调单位上班,占我们的编制,领我们的工资,却给别人服务,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我就到处找人托关系,费了好大力气才调动成功。”张莉说。

 

另一位有过借调经历的公务员赵婷婷说,对年轻人而言,借调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很想去更大的平台,一方面又觉得最终调动的胜算很小。借调有时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耽误了机会。“我借调的时候,一开始很高兴,但没多久就有了担忧。”

 

尤其在有机会可能留下来的时候,许多人为了增加胜算,就会找关系,但命运总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有的时候,别人释放出来很多好的信号,有时候,又有不好的预兆,心累得都快要死了,一天恍恍惚惚的。”赵婷婷说。

 

临时借调,有时是难免的,但太过随意的借调,无疑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与当下治理“为官不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大势更不合拍,亟待规范和治理。

 

 

 

管住“不借白不借”的冲动

 

“借调的随意性很大,有的地方有规定,有的地方没规定,即便有规定也未必去执行。因为有的是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下级部门谁又敢说不呢?”安徽一位县级编办人员说,上级部门想借就借,想借多少就借多少,有的借调完能够留下,有的借调完就得走人,“是否能留,留多少,全无规定。”

 

“能力强的,谁都想借过来用。”西部某省份一基层单位负责人说,借调是“免费午餐”,说白了就是找人过来白干活,工资、福利、编制都在原单位,借调单位不花一分钱,还不用考虑借调人员下一步的晋升任职问题,导致“上级向下级借,行政单位向事业单位借,不借白不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级单位要借人,拒绝了,就意味着得罪人,以后的工作很可能受到影响,所以下级部门很少有说不的。“

 

借调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但具体操作中时间不确定,拖的情况很普遍,我们也不好得罪上级机关。”西部某高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敏说,近5年来,该校有多名教师被借调,借调部门主要是上级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

 

“我们很喜欢到学校借调,因为学校的老师文化水平高,又普遍比较年轻。”西部某市一位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借调时,一般需要经过学校主管部门也就是教育局的同意,这时候只要把教育局的领导“勾兑”好了就行。

 

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龚永爱告诉记者,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交流方式只有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并没有借调。也就是说,在一些党政机关流行的借调实际上于法无据。

 

“法律上没有依据,没有明确规定允许或者禁止,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弹性操作空间,以致一些地方的借调行为严重异化。”龚永爱建议,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党政机关的借调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哪些人能借,哪些人不能借,能借多长时间,超出时间怎么办,以及对借调人员的管理考核方式,都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予以规定,避免一些地方继续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

 

“让乡镇一级能留住人才”

 

从下级部门借到上级部门,或从乡镇借到县城甚至省城,平台更大,视野更宽。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被借调时,很多基层年轻公务员都心向往之。

 

“像我这样的‘贫下中农’是没有机会被借调的。”在安徽某省直单位工作的小张,因工作出色,被上级单位的领导看中,想借调他去从事业务工作。然而,努力多次均无果。他告诉记者,借调实际上就是单位一把手说了算,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尽管借调并不意味就能调上去,但毕竟给了我们基层年轻人一次展示能力的机会。”重庆市基层公务员小张说,“哪怕不成功,领导也能看到我们的努力。”

 

广西宾阳县古辣镇党委组织委员马秀玉在乡镇工作多年,去年刚从临近乡镇调到古辣镇工作。她介绍,由于基层人手本就不够,一些入职没多久的年轻人常被借调走人,她在邻近乡镇工作时就曾一度身兼4职,同时兼任镇办公室主任、纪委副书记、妇联主席等,而同期兼职最多的一个同事一度身兼6职。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许多乡镇普遍存在。”马秀玉说,在乡镇工作的待遇、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乡镇副科级干部每月的工资2000多元,很多年轻人愿意被借调,甚至自己找门路求借调。

 

“对基层干部的政策倾斜应进一步加大,如提高下乡补贴及相关待遇,让乡镇一级能留住人才。”马秀玉建议,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政策照顾,对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借调人员皆为化名 )

 

来源 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