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萱:执着于“罚”是对法的“误读”

发布时间:2016-04-0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杭州方林富炒货因广告上的一个“最”字,收到了20万元的罚单,其依据便是新的《广告法》。目前,20万元的处罚并非最终决定,接下来还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听证。
一个“最”字被罚款20万元,无疑是对“一字千金”最完美的诠释。执法者按照法律法规,对该炒栗子店处以罚款,这并无什么不妥,但20万元的巨额罚款未免有些过了。
“吆喝买卖”传袭上千年,要想卖的好,吆喝就要响,几乎成了小商小贩们的共识。对于这类虚假广告,街头巷尾数不胜数。消费者也司空见惯,大多数人一笑而过,并未较真。但不久前,就有一位消费者较真了,笔者甚感欣慰,因为法已经一步步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初显依法治国成效。
推出新《广告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杜绝虚假广告。糖炒栗子摊位一年能挣多少钱?这个摊位却承担着一家的生计,如此高的处罚是不能承受之重,一个“最”字,虽是虚假广告,但并未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该炒栗子店不一定知晓相关法律,否则不会为了一点微薄的利润而冒着罚20万巨款的风险打出“最”的广告。打着“全国最XX”的虚假广告多不胜数,执法者不去惩罚那些大厂家的虚假宣传,反而盯着一家小小炒货店,未免有些可笑。
不妨学学某地交警对轻微违法行为,处以罚0元扣0分的执法创新,既避免了被执法者的抵触情绪又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糖炒栗子店因一“最”字,被罚20万无疑是对新《广告法》最好的宣传,执法者何不点到即止,鸣金收兵。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执法时,应考虑实际情况,切莫成为“法匠”,让执法有温度,才能温暖被执法者,法律才会更具权威。
【四川 王萱 0837-6222356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