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政府决算报告要可监督可问责 代表:建立审查监督机制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 正义网    点击:

 中央部门晒决算,“三公”经费大幅减少。决算公开如何进一步完善?专家及代表委员建议建立审查监督机制

  

  王鲁坤/制图

  7月中旬,2014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如约而至。这是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5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也是首次依照今年实施的新预算法来公开中央部门决算。

  受访专家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指出,政府决算报告最重要的是可监督、可问责,要建立对财政预决算进行审查和监督的机制。

  支出增减解疑要直面问题

  新预算法规定,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20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记者发现,在公开内容上,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由上年的6张增加至8张,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总表和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首次公开了支出经济分类最底级的款级科目数据,使得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的最终用途清清楚楚;首次公开了财政拨款收支汇总表,使得中央部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余情况一目了然。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叶青认为,此次公开最大的亮点是对财政拨款按经济分类公开,能让公众清清楚楚地看到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同时,按照新预算法和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要求,今年还首次公开了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和国有资产占用等情况。

  另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亮点是,多数部门在“三公”经费中,支出增减都给出了具体解释,力求让决算报告不仅数据清晰,而且内容明了。例如,交通运输部去年“三公”支出中因公出国经费超出7.71%。该部门解释,调查处置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导致超支。而国务院三峡办出国费用的决算仅为300元,该部门解释,原计划团组出国考察任务因故推迟,只花了300元打车费。

  “在解释增减变化时,要直面问题。只有这样,政府账本才是信得过的。”叶青认为,对支出增减的解释有的合理,有的则不尽合理。比如,某部门对公务用车支出增加的解释是,下属大学的培训中心为新校区采购了三辆车作为教师的通勤车。“是否需要购置新车是应当深层次考虑的问题,因为学校寒暑假期间通勤车就闲置了。如果该校不购置新车,而是雇佣汽车公司接送教师上下班,可能更加节约。”叶青说,一些中央部门对支出增加的解释很牵强,有掩盖问题之嫌。

  财政账本要与审计清单相对照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共有2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三公消费”问题。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诺当年公开“三公”经费。5年来,每次中央部门晒账单,公众最关注的也是“三公”经费。

  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上年减少11.35亿元,降幅达16.2%;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下降17.8%。中央部门连续5年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三公”经费降幅最大的是公务接待费,由6.61亿元减少到3.87亿元,降幅达36.9%。

  在降幅最大的公务接待费方面,今年首次披露了具体的批次和人数,甚至每人次花了多少钱也有详细记录。如农业部公布其2014年公务接待费为929.87万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76万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国内公务接待支出598.11万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财政部表示,去年该部按照中央规定引导中央部门严格控制支出、厉行节约,中央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压缩甚至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活动,这些都是“三公”经费下降较多的原因。

  叶青认为,管控有力是“三公”经费下降的重要原因。“从公开的数据看,‘吃、喝、公车’等方面的决算降下来了,但是实际关联的这方面开销是否真正降下来就很难说。”叶青说。

  6月28日,审计署公布的《2014年度中央审计报告公布》指出,在公务用车方面还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报告显示,科技部、文化部等33个部门和单位长期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122辆;贸促会、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等21个部门和单位挤占其他支出用于车辆购置、运行维护,以及违规发放交通补贴等,共计1058.19万元。

  叶青指出,当前,在“三公”经费方面可能存在财政内和财政外的问题,否则不会出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比如一个单位按规定只能有10辆公务用车,而实际上有15辆,一些车辆是通过其他渠道来的,用其他经费填补的,这种情况下肯定不会在决算中体现出来。同样,在“吃、喝”方面的消费,部门的部长级费用会在决算中反映,但从司长到处长再到科长的费用就不可能在决算中有所反映,往往会通过一些渠道消化掉。

  叶青说,符合规定的必然会在决算中公开,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一定不会公开,这就造成了审计审出来的是一种情况,而财政部门统计出来的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要将财政账本与审计清单相对照,因为,一些潜藏的“三公”问题仍需我们格外注意。

  高水平津贴、补贴给腐败留下空间

  这次近百个中央部门公开决算数据,也晒出了福利待遇。这也是5年来首次披露工资福利情况。

  据统计,这次至少有82家中央单位晒出工资福利,总额约有960亿元,其中两家单位工资福利支出总额超出了100亿元,最高的是教育部,工资福利支出数额约为238.89亿元。

  另外,有71家单位的津贴、补贴均超过基本工资,占比将近九成,甚至有个别单位的津贴、补贴发放数额超过基本工资的6倍之多,仅有11个单位的津贴、补贴低于基本工资。这使公务员工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的质疑声再起。

  “这不正常。但是20年来一直是这样的,通常津贴、补贴是基本工资的三四倍甚至更多。近10年公务员的工资几乎没有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我国政府没有对津贴、补贴的具体内容给予统一规定,各个机构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用来给职工买房、交通等进行补贴。竹立家认为,高水平的津贴、补贴会给腐败留下空间,因为这样在发钱的时候似乎更为灵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也指出,从公务员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情况看,基本工资与津贴、补贴的比例大致为7:3或8:2。工资比例失衡既不利于勤政,也不利于廉政。

  高波说,依照现行政策,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由国家财政保障,全国实行统一标准,但津贴、补贴则由各地根据自身财力安排,这使很多“有能力”的机关单位既吃“皇粮”又吃“杂粮”,想尽办法巧立名目提高收入,导致公务员“同城不同酬”和地区收入差异过大。

  “一些单位的津贴、补贴过高正是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这种不公也是我们调查的重点,必须防范。”叶青认为,津贴、补贴高的部门要看是国家规定的,还是自行决定的。如果是自行决定的,必须取消,如果是制度规定的,也应当考虑这一制度是否合理。应该把津贴、补贴过高的部门适当“压下来”,同时把津贴、补贴过低的部门适当提上来。“因此,每次决算报告的公开以及审计报告的公开,都应该为制度调整和完善提供重要的依据。”叶青说。

  另外,也有专家指出,一些部门在工资福利公开方面存在的漏洞不能忽视,比如一些单位公布了总的工资福利情况,但未公布职工人数,无法统计人均福利支出,导致各单位之间无法作出横向比较。

  未来决算公开要统一真实全面

  今年,中央各部门虽然都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开,但公开的程度并不能满足公众监督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法律的强制要求不够细。这一状况或有所改观。记者了解到,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征求意见的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部门预算、决算应当公开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部门预算、决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公开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公开到款。”

  然而,许多专家指出,规范政府花钱并不是一纸公开就能实现的,当前政府花钱依然存在着不少违规违纪现象,也凸显出进一步推进公开和深化预算改革的必要性。政府决算不仅要看得见、看得懂,更重要的是可监督、可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车晓瑞建议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她认为,将完整的政府开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也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人大发挥监督职权的应有之义。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人大监管视野,是对人民负责。

  “预决算公开首先应该是良心活,其次是技术活。”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说,所谓良心活,指的是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对财政预决算进行审查和监督的机制,这个机制的运行,需要大家持续参与和推动,以良知道德来促使它完善并发挥作用;说它是技术活,是因为预决算公开,更多的是关注预决算如何公开,如果只是简单把账本摊开,这未必是好方式。

  李炜光介绍说,一些国家的预决算公开时间持续两三个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财政部门负责人要下到街道、学校还有企业去,面对面向纳税人阐述预决算报告以及理由,获得理解。

  “此次决算公开,中央各部门还不尽统一,重视程度也存在差距,有的部门公开力度不大,该公开的不公开。”叶青认为,中央各部门公开决算报告应该有规范统一的格式,而在这方面财政部应该承担相应的统一义务。他希望,未来的公开决算首先要统一,让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强大的可比性;第二,数字一定要真实;第三,报告内容必须全面,既有预算内的部分,也要有预算外的部分,既包括财政内的部分,也包含财政外的部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