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用好“三公经费” 切实执政为民 圆满

发布时间:2015-07-2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用好“三公经费” 切实执政为民
圆满
2014年,北京市市级政府部门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合计8.2亿,比预算下降16.1%,创下历年来下降幅度最高。(7月24日人民网)
近年来,“三公经费”的庞大支出,让群众颇有微词,党员干部的铺张浪费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手段降低“三公经费”。
一是严格预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部门在做经费预算之时,就必须牢固树立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打算,切实把“三公经费”的预算严格控制好,切实降下来,树立节约意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二是规范执行。要求各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下达的“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对各预算单位超预算、超计划申请的,财政部门不予办理预算追加手续,实行动态监管。同时,建立严格的“三公经费”管理规定,严格公务接待、公务活动、公务用车等。同时,充分发挥公务卡结算、预算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财政财务监督的节支效能,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是接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强预算监管首先要加大预算公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各单位应主动公开详细的预算报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的同时,还应保障正常公务开支,不能一刀切只管降。“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府,公务人员因工作需要都会产生出国、用车、接待等费用,这些费用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公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吃喝、用车、出国等费用,就应该自己掏腰包,政府不能为他支出,也不能让企业或其他渠道代付,否则就可能产生权利寻租和滋生腐败。(文/圆满)
来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24/c1001-27353385.html
 
作者:圆满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中太镇
电话:15984632793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