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然而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基层干部更是整体干部队伍的主力军,然而还有些干部存在“为官不为”问题,这是与“三严三实”要求严重背离的,所以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但是在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干部队伍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为着集体的光荣与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少数干部的不作为,有其自身主观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让干净干事者有舞台、让为官不为者没市场,还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落实,激励引导广大干部提振精气神,落实好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人民日报)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525/c66323-27048705.html
当下,有些部分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存在一些不作为现像,而究其根因为五种病因迷 怕 愤 懒 笨,导致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问题的存在,在部分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总的来说都属于庸、懒、散。
一些干部工作热情减弱,不能担当责任,出现“为官不为”问题,因为也是比较复杂多变的:迷,部分干部在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不坚定,易产生困惑,让自己的目标不清,工作干事的激情不再,而不为。怕,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因为自己的不干净,怕东窗事发;而有的干部是抱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做事易得罪人,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而不为。对于违纪违法的必追究,而自保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作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对积弊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愤,部分干部在工作中提拔中未得到重用而感到失落,而不去为。懒,有些干部在工作中碌碌无为,敷衍了事,有的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保守不求变、工作停滞不前,有的干部在长久的工作中,变成老前辈也同事沦为 “老油条”, 在工作中不干事,不担责,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笨,欲成事必先利器。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出现一些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员干部会感到本能的恐慌,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势在必行的。而有些官员因“笨”而不能为,非不作不为。但是愚笨还是因为对工作不上心。有的干部思想老化,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却还不学习充电、刻苦钻研,以致坐失机遇,贻误改革发展大业。
不为有五因,同时我们也要找到看到发现到解决不为的方法与途径。不为一是地方的干部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干部的工资低,无法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相比,有的甚至不如服务行业人员待遇。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一些干部选择了搞“副业”,出现不作为。二是缺乏合理的容错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干部缺乏必要的包容,一旦出现失误,将遭受非议甚至被问责处理,导致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三是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在乡镇,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乡镇干部处于我国公务员队伍链的最末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责任无限大,权力却大部分集中于县级以上。相对而言,乡镇干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任务压力大,而晋升空间小,某些时候社会评价也较低。有的基层干部感到“多的是任务、少的是职能”,有些工作甚至“吃亏不讨好”。有的干部认为,“既然做不好,不如不做了”。因此要改变不为必须要从原因上解决,要提高干部的工资水平,完善合理的容错机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要包容,摸着石头过河,总会踩着坚石,所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对于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的现象,要合理分布权与责,干事有权,有权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