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新华网评:怎样回应总理的“费解”?

发布时间:2015-05-08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马若虎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这已经不是总理第一次就“老百姓办事难”问题批评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了,但问题显然没有像总理期望的那样得到彻底解决。一些部门仍然没有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还攥着自己那点儿利益不肯撒手;一些部门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还是习惯以“刁难”办事人显示自己的权力。

  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成为老百姓办事的“障碍”,也会成为当前稳增长、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障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这一“减”一“乘”的运算法则,正蕴含着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部门当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者”,就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续航加油”“添砖加瓦”。

  当好“服务者”,为创业创新清障是关键。围绕简政放权,本次常务会制定了多项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

  由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在行政许可法的约束范围之内,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度被代指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它不仅降低了审批效率,更有可能为个别官员提供权力寻租的空间。

  当好“服务者”,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基础。即便有制度制约,但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偷工减料”,门好进了,脸依然难看,事也别别扭扭地办。一天能办好的,让你办三天,一次能办好的,让人跑三趟,反正也还在规定的范围内。

  我们寄望于制度的完善让问题改善,寄望于官员的自觉让问题消弭,但如果还不行,就可能得试试“狠手”、“痛招”了。有些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总理的告诫,迟早会尝到“庸懒散怠”的苦果。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