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点】与其制宪,不如守法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 FT中文网 思享学人    点击:

 

 

天,北外新闻传播学教授展江先生发表博文《如何消除对<新闻法>的忧虑》,这是它的开头:“忽然间《新闻法》草案就要露出其面容了:3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全国人大已经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本届人大内有望提交审议。今后凡是属于公共新闻传播范畴的,包括互联网新闻服务等,都将纳入到新闻法管理中来,自媒体这一传播形式暂不会纳入。很快,社会上出现了对未来《新闻法》的种种评论,其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

以上文字透露的信息很明显,社会上期盼已久的新闻法,这次真的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还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出台新闻法的动议,而且来自国家高层。当然,因为1980年代末的那场风波,该动议必然胎死腹中。尔后,1990年代、2000年代,两会期间都不断有代表呼吁新闻法,直到今天。今天,全国人大已经在研究新闻传播法,尽管该消息源是来自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委员柳斌杰,但新闻法是否最终推出,依然悬案。

不过,即使如此,即使有不少人对新闻法翘首以盼,也无论该法终究能出台否,我个人对它的态度到底是不赞成。

现代法律建构,其出发点是保障权利,已经很普世了。像先秦法家“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商君书·君臣》),这种专制主义的立法出发点,即使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内心认同,也不敢公开使之成为法据。因此,在宪法或基本法的层面上,这个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前苏联)的成文法,其法律建构无不是出于保障权利(能否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如此,未来新闻法,最理想的状况也是保障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新闻自由。但,这个自由,在现有宪法中已经获得非常清晰的表述,此即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言论与出版的自由就包括所谓的新闻自由。如果宪法已经保障了的权利,还需要另外制定一个下位法去继续保障吗?那是法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也使法律本身叠床架屋陷入繁琐。现成的例子就是美国宪法中有保障言论自由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因此,美国就不再有更具体保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如新闻法。

当然,任何权利与自由都不是无度的,新闻自由亦如此。在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新闻法要做的恐怕恰恰是对新闻本身的规范与限制。毕竟新闻自由容易被滥用,新闻报道中不免出现虚假信息、泄密信息、诽谤信息等各种情形。这些是否可以构成新闻法的相关内容呢。不必。因为新闻报道中的不造谣不诽谤不泄密等,首先应当成为新闻职业人的行业自律。这是一个新闻道德问题,不必由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另外,即使出现上述问题,新闻法自身亦无法进行法律处理。 比如它可以用某种否定句来表述任何新闻报道都不得编造虚假信息;但,虚假信息一旦出现,谁都无法根据新闻法本身去具体处分。处分上述各种违法情形的还是要靠新闻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的法条。

如果报道涉嫌诽谤,民法中就有具体的处罚条款。泄密,国家亦有相应的泄密法伺候。设若其他法律可以处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限制性的新闻法也就没有必要登堂入室了(新闻受害方打官司便是)。何况在当今情形下,出台新闻法倒更容易成为变相的书报检查令。

根据以上,保障新闻权利,不需要出台新闻法,因为上有宪法。限制新闻权利的滥用,更不需要新闻法,因为下有可以行使处分权的各种法条。如果不顾及这两点而硬要推出一个新闻法,除了一些好心人在“意图伦理”层面上可以获得满足,就“责任伦理”观之,那新闻法不过是上不靠天(宪法)下不靠地(法条)的空对空。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兑现公民的新闻权利呢。我不妨介绍当年胡适先生的一个观点。1930年代,国民政府推出“五五宪草”之前,面对全国民众的态度冷淡,胡适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字《制宪不如守法》。毕竟从民元开始,政府就出台过《临时约法》,国民党训政之后又出台了《训政时期约法》,但它们大都停留在纸上,官家违法的情形不断出现。所以民众对新的制宪没有热情,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胡适认为:民众对法律的不热情其实就是不信任,但这种局面是由政府自己造成的。一是它常常不愿意守法,另是立法也并没有真正打算实行。对此,胡适认为,与其制宪,不如守法。临时约法中的条款政府能遵守就不错了,不必把更多注意力老是放在新的立法上。好像法律一颁,自己就法治了。

今天,我格外认同胡适的这一观点。所谓法治或依法治国,政府立法固不宜偏废,但更重要的是要政府守法。就政府而言,它其实更愿意新增法种,这比守法要漂亮的多也容易的多。因此,对新闻法抱有关注的知识人,不妨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要求政府新增法种转移到要政府守法上来,对新闻法尤当如此。现在,政府可以不出台新闻法,但必须守法。这个法,不是别的,就是宪法,就是它的第35条(如果现有的第35条都做不到,又如何希望它做到处于下位的新闻法呢)。有人说这时谈宪法不免落空,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具体。

政府守法,首先守的就是宪法。如果政府不守宪法,可以称之为违宪。违宪有两种情形,一是立法,一是行政。这里我们注意一下前者。2001年底,国务院出台《出版管理条例》,它是一部全国范围内都必须遵照执行的行政法规。我们可以看一下该法规第26条:“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下列内容共计有十点,比如第五点:“宣扬邪教、迷信的”。可是,问题来了,任何出版物都不得含有宣扬邪教与迷信的内容与宪法第35条相冲突。因为第35条分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请注意,宪法是严谨的、不得改易的(除非修宪),它这里的自由没有任何定语的限制亦即定语的陷阱,怎么到了条例那里却多出了十点限制呢。这十点限制其实是在给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做减法。但条例有这样的权力吗。如果这样的权力确实存在而且一直被执行,我们只能说该条例违宪。

宪法不是空的,它是要权力遵照执行而不得违反的。对此,宪法第5条说得很清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我们今天为保障新闻权利与其纠结至今没有诞生的新闻法,真不如诉诸现成的宪法第5条和35条做文章。立法易,守法难。我们要在守法上对权力用力,并以此契机,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包括新闻干涉在内的违宪审查机制。这是从制度上推进法治,同时也是法治的当务之急(人大会议期间,更应在此点着力)。否则,即使有新闻法也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的具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