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严防公务员“实改虚”成为“避风港”

发布时间:2016-04-13      来源: 未知    点击:

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 半月谈网)
曾经何时新闻经常报道基层干部抱怨基层辛苦、晋升空间狭窄、“妇科病”等等。基层现状的确如此,但是有如此抱怨不外乎就是基层干部想提高工资待遇、拓展晋升渠道、改善工作环境等。去年中央顶着全国老百姓的压力为党政事业单位增了工资,并制订了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在用人方面明确侧重从乡镇基层选拔干部,让乡镇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最为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基层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也就是基层公务员只要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在退休之前基本都是副县级待遇。党中央如此重视基层,就是理解基层干部的累,想解决基层干部的苦,让基层干部踏实干活,安心工作,真心为群众服务。
但目前的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一次出差时听见一位入职不久的乡镇公务员如此动员其妻子考公务员“要想当官就得考公务员,并且现在我即使慢慢悠悠干活,就算不升官,只要不出事,到退休至少也是副县级待遇,何乐而不为”。曾经还听见一位处级领导如此讲“当主要领导没有好处,我干嘛挤破头的竞选主要领导,还不如当副职轻松还不承担责任”。他们所讲的确没有错,但听着总感觉别扭。有好处大家都挤破头的上,没有好处就想方设法的下,这恐怕也是如今部分领导干部申请“实改虚”的原因。
在八项规定之后,在反四风、打老虎拍苍蝇的大环境下,再加之各种不作为、慢作为的追责以及“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的高压下,主要领导即使谨小慎微、公平处事、敬业工作也可能会招致飞来横祸。主要领导难保分管领导、中层干部个个都是爱岗敬业、清正廉洁,一旦有职工因贪污受贿被查、因工作马虎失职酿成重大失误,主要领导失职渎职、监管不力难脱其责。因此在仕途升迁无望,又难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部分领导申请“实改虚”其实就是想规避责任,推卸责任,是想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避风避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领导申请“实改虚”是价值观的扭曲。为什么申请“实改虚”不外乎就是工作压力大,说直白点就是升迁无望,事业没有奔头,在领导岗位上要担责还没有额外的好处。在他们看来当官又不能发财,反倒是要承担各种责任,又何必要去当官呢?弄得不好,辛辛苦苦一辈子,一下回到解放前,一无所有。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在作祟,是缺乏担当精神、贡献精神、服务意识的表现,这是严重违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样的思想在党内蔓延严重影响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若不及时制止党的事业难以取得成绩,并且终将走向群众的对立面,被群众所抛弃。
对申请“实改虚”的领导干部首先组织部门要对其申请事由进行认真审查,仔细辨别,若因身体原因、能力欠缺申请“实改虚”,组织部门应该及时调整;其次要加强离职审计,防止问题干部卸责躲责;再次要调整工作单位,防止“实改虚”干部干扰新上任领导的工作安排;最后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实改虚”干部提前过退休生活。严防部分领导干部将“实改虚”视为“避风港”“享乐湾”。
作者:木木
由头网址: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6412/191269.html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