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改革容错机制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2016-04-12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

作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省级条例,《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已实施一月有余,其中提出建立的容错免责、纠偏和责任追究机制成为关注焦点。日前,湖北省改革办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探讨容错机制从纸面到执行,还需厘清哪些认识、破解哪些难点。

  现实

  容错环境不够宽松,部分干部产生“少干避祸”想法

  事例点击:天门市委书记柯俊在沿海省份招商时,曾被企业家问道:“你们怎么还敢来招商啊?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不敢来了。”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对有些干部而言,招商成了“危险活”,他们消极抵触、能躲则躲。

  对于地方干部面临的改革风险,湖北省改革办督办处处长张忠诚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风险,在中央政策调整或有新政策出台时,一些地方干部不知道如何作为;二是经济风险,改革的成本往往需要财政兜底,一些干部自觉难以承担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三是舆论风险,涉及民生的改革,往往牵涉面广,一旦失败,就会成为舆论焦点,处在风口浪尖上。

  柯俊介绍,对于大胆作为、勇于改革的风险,很多基层干部都有切身体会。不敢作为本质上是担当意识不够,而针对干部作为的容错环境也远远不够宽松。“改革结果必然存在风险,对于改革中的错误或失误,如果处理不当,会挫伤敢作为的干部。”

  “改革势必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改革者难免得罪人,在任用提拔时便可能会因此票数不高、受到排挤;如果因为改革而出现失误,或者给工作带来损失,则可能会被打入‘冷宫’,升迁无望;改革者一旦被举报,纪委虽然查证其‘清白’,但往往形象遭诬,仍难逃舆论压力。”湖北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王洋洲分析,一些干部权衡利弊,产生了“少干避祸”的畏难情绪。

  界限

  容为公之失、探索性失误,不赦为私之罪,谨防容错过度

  事例点击:湖北省纪委在去年的民生资金监管试点工作中,发现某山区县将粮食直补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桑、茶项目。调查发现,该县粮食种植很少,桑、茶业是扶贫的重点项目,而且不涉及优亲厚友、失职渎职,因而在处理时没有动用纪律处分,只是责令当地制定政策稳妥解决。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主任赵凌云认为,建立容错机制,关键是要界定清楚要容的是什么错,应该明确界定“私罪”与“公错”的界限,既为改革者提供明确的行动准则,也不能让有条件的“豁免权”成万能的“挡箭牌”,目的是让改革者吃“定心丸”,敢于和勇于改革。区分“错”与“罪”的标准,“一要看动机,是因为客观条件造成的错误,还是主观故意;二要看程序,是否有经过科学民主决策,是否经过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三要看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改革方向,是否有法律明令禁止;四要看后果,有无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湖北省编办副主任李晋湖认为,容错容的是“探索性失误”,应该制定完备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什么该干、什么不能干,处理好容错与责任追究、刚性约束和过程监督的关系,谨防容错过度。

  但改革探索中也有一些错处于模糊地带。柯俊介绍,前两年,有关部门曾就某方面政策发布两个通知,后者对前者进行了大幅修改,这期间,一些地方无所适从,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就可能构成错误。“在审查干部时,不能用现行的政策标准去审视过去政策的执行情况。”

  “容为公之失,不赦为私之罪。”湖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刘千乔说,对于因公“踩线”的尴尬,纪委应启动容错机制。

  配套

  纠错机制要同步建立,避免全局性长期性政策失误

  事例点击:去年,来凤县政府违规征地问题被媒体曝光。省纪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的土地补偿安置和社保政策落实较好,不存在主政者谋取私利的情况,而且是在建设国家级新区背景下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因此,省纪委在处理时没有给予来凤县委书记、县长党纪政纪处分,而是责成上级党委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鄂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建平认为,改革就是试错,错误难免,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更应建立纠错机制,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李晋湖看来,纠错不只是追究责任,而是当偏差、失误初见端倪时,及时纠正,避免放任错误扩大造成更大的损失。纠错不仅是保护干部的需要,也是挽回损失,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容错的同时,需要督促干部找准原因、分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法,避免类似错误的重犯,这也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先知先觉、不犯错误,当措施不正确时,制度能及时补位,避免全局性长期性的政策失误,这就是纠错机制的存在意义。”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学敏认为,一个完整的纠错机制应该包含“试错、反正、质询、复核、惩处”等多个环节,还需要建立信息公开、监督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机制。

  在刘千乔看来,要将纠错和责任追究区分开来,纠错是容错机制的配套措施,是保护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的需要,也是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他介绍,去年湖北省纪委在纠错过程中,总结经验,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了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对商务接待的标准进行了明确;二是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方面,规定了省属高校院所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方法;三是在行政问责方面,明确了三类免责情形。

  提醒

  细化容错规定,规范操作程序,为改革者消除负面影响

  事例点击:鄂州去年出台了“十条新政”,鼓励人才资源向改革新区倾斜,扩大新区用人自主权,试行全员聘用制,激发干部的改革热情,同时对改革中有经验的“失败者”,平等对待,甚至优先使用。

  各地陆续出台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制度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改革者松绑减压的作用。但这些文件,有的规定过于宽泛、程序过于繁琐、标准有待统一,不少基层干部称之为“表态性”文件。

  让改革者“轻装上阵”、不畏风险,还须细化容错机制,使之可信可靠可行。

  “要把规范流程作为构建容错机制的核心内容,对容错免责的条件、作出容错决定的主体、实施容错的程序以及适用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刘千乔认为,实施容错时需要在心理疏导、责任研判和澄清保护等多方面启动响应,化解“试错”干部的心理顾虑,厘清“试错”干部的责任,进而将免责的决定给予公开权威的认定,帮助干部卸下包袱。

  刘千乔认为,在操作程序上,要建立申辩机制和评估机制,在问责决定前,允许行政人员举证解释,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重点评价改革的必要性、民意认可程度、改革失败的价值,综合考虑是否应当容错。

  柯俊关心的是,在启动容错机制之时,改革者的形象能否被保护;在被容错之后,改革者能否在人事任免上不被歧视。

  对此,王洋洲表示,要用完善的救济体系保障容错的实效,建立健全包括评估、申诉、澄清、保护、激励、保障等在内的容错救济体系,通过及时消除信访负面影响、严肃查处诬告行为、实行案件审查助辩制度、完善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和澄清保护制度等方式,为改革者戴上“护身符”。

  “要让真正的改革者清楚,即使出现了‘公错’,也有党委政府为你担着,容错之后,也不会给个人的发展前途蒙上阴影。”王洋洲说。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