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坚持依法治国 提供发展可靠保障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

 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坚持依法治国”作为指导思想之一,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的重大要求,清晰地描绘出以法治保障发展、以改革促进法治的路线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遵循。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法治已经成为关键一环;在国家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是一项重要内容。有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改革走到今天,方式、路径与以往相比都有所不同。我们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社会各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理顺多元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需要禀持法治原则做出公平公正安排;行之有效、形成共识的改革举措,需要上升为法律制度、转化为国家意志……只有把改革主张纳入法治程序,用法治方法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序推进、行稳致远。“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弘扬法治精神、依从法治轨道的改革观,是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也要以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中的许多具体举措必然会涉及现行法律的修改、缺位法律的制定、陈旧法规的清理废止,需要一系列的法律调整和变革。总之,现代化的法治才能匹配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格局,法治才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