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国务院:政府主要负责人遇重大突发当“第1发言人”

发布时间:2016-02-1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昨日公布,其中要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遇重大突发事件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四类事项纳入政务公开负面清单
 
  《意见》提出,到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依法积极稳妥实行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
 
  就负面清单,《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依法积极稳妥制定政务公开负面清单,细化明确不予公开范围,对公开后危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事项纳入负面清单管理,及时进行调整更新。
 
  负面清单要详细具体,便于检查监督,负面清单外的事项原则上都要依法依规予以公开,同时健全公开前保密审查机制,规范保密审查程序。
 
  重大决策除应保密的决策前要公开
 
  十八大后,这是首份通过中央深改组审议的有关政务公开的意见。1月11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这是2016年中央深改组的首次会议。
 
  以往重大决策都是中央决策后对社会公布,预公开要求决策前向社会公布决策依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也是中央首次提出建立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根据《意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在决策前应向社会公布决策草案、决策依据。
 
  同时,需要通过听证座谈、调查研究、咨询协商、媒体沟通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收集和采纳情况。决策作出后,按照规定及时公开议定事项和相关文件。《意见》还表示,要探索利益相关方、公众、专家、媒体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制度。
 
  遇重大突发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采访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确定一位政府领导分管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办公厅(室)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
 
  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意见》指出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另外,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公开执法流程等
 
  《意见》表示,要着力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办法,明确具体要求。
 
  另外,公开民生资金等分配使用情况,重点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对象、扶贫资金分配、扶贫资金使用等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
 
《意见》还提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动执法部门公开职责权限、执法依据、裁量基准、执法流程、执法结果、救济途径等;推进监管情况公开,重点公开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卫生防疫、食品药品、保障性住房、质量价格、国土资源、社会信用、交通运输、旅游市场、国有企业运营、公共资源交易等监管信息。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