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县委书记与科级干部的千丝万缕关系

发布时间:2015-12-3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民间有“人托人能搬动泰山”的说法,某市检察院反腐局局长近日向记者介绍说,查处一个县级官员,常常可能牵出数十人乃至上百的行贿人。他说,“查处了一个县委书记,该县80%的科级干部可能都会牵扯进来,这也给办案带来很大挑战。”(12月27日《中国经营报》)
  从目前来看,经过近两年的反腐推进,不收手顶风上的“老虎”越查越少了,但是下边的“苍蝇”还没有收敛。这些人在受贿的层面里属于第三层面,这个群体也是庞大的县处级。现实生活中,区县级官员往往直接负责人事、工程项目等,所以被认为是“贿赂主要目标”。而且,这些区县级官员,直接与下属,与企业主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这一层级官员贪腐,与他们权力运行状态有关,更与其面对的下属、商企业数量有关。就像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因贪污受贿1900万多元,被判无期徒刑,后查实,萧县有近300名干部曾经向其送过礼,80多名“送礼干部”最后也被免职。
  其实,前几年,买官卖官之风,工程项目中行贿受贿之风盛行,作为一位握有实权的县委书记要想做到“一尘不染”还真很难。有的官员由于缺乏意志力,有的由于存有侥幸心理,一旦受贿的“闸门”打开,就一发不可收,像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在任期间,利用职权,疯狂受贿,送礼的人记不住,但对不送礼的人却牢记在心,从而使下属不敢不送礼,这个县从县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逢年节“争先恐后”“成群结队”给他送礼。毋保良从“半推半就”到“习以为常”,再到“谁不来送不放心”,演变成了一个大贪官。
  县委书记被查,全县80%的科级干部被扯进,除了这了这位县委书记的贪婪外,还说明制度有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送礼的人肯定有目的,官员给县委书记送礼,或被县委书记牵扯了进来,无非是因为与县委书记走得太近,他们靠近县委书记,是想得到更好的提拔重用,获取更大的权力,好从中谋利。而县委书记收受贿赂后,必然也要给人照顾,帮人办事,结果是相互利用,都在利用权力谋取不义之财。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县委书记的权力过分集中,所谓的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制度都成了摆设,假如什么事情都有严格的制度,县的大事小事不是县委书记一个人说了算,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官员为何向县委书记送礼,除了“看到别人送自己不送说不过去”“怕被穿小鞋”之外,更重要的是,送礼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一些向县委书记行贿的官员由于优先得到提拔重用,从而出现了“干得好不如送得多”的情况。另外可以起到“钱生钱”的作用,如萧县原公安局长单严法等向毋保良送礼后,有了毋保良这个保护伞,自己也疯狂收礼、受贿,甚至发展到“半公开化”。从而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层层往上送,层层往下收的情况,许多人办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政策、法规,而是给谁送钱、送多少钱才能“拿下”。
  查一个县委书记,全县80%的科级干部被牵扯进来,小小的一个县委书记,能“按倒”如此多的官员,说明县委书记的能量有多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县委书记手中的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不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8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