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让车补透明化
发布时间:2015-12-1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地方车改正在有序推进。尽管车改在地市一级尚未开始普遍实施,但“不够用”“倒贴钱”这样的基层声音,自去年车改破冰以来一直不断。公务交通补贴会否成为 “新福利”?如何切实防止公车、补贴“两头占”?针对这些担忧疑惑,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解答。(12月9日新华网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9/c_128511251.htm
疑惑一: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是否合理?关于“补贴不够用”最常见的说法是,基层“跑腿”工作比较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何按照“行政级别越高出行越多”来设计?车改中统筹资金的制度设计即是用于解决“级别低出行多”问题的。补贴标准首先是根据工作岗位重要性来考虑的,岗位级别较高的例如开会、调研等公务出行较多,是一个客观现象,因此,首先按照级别制定补贴标准上限。在中央定下的补贴标准上限内,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补贴标准,可以根据出行频次,把岗位划分得更细,更符合当地实际。疑惑二:补贴会否成为新福利?补贴标准必须符合节支要求,依据公务出行实际成本核定,严格避免改革性补贴福利化。中央车改办负责人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分为司局级、处级和科级3档。大多数省份采取了细分档次的做法,分为4—8档不等。车改后取消了“公车特权”,改为适当补贴,符合改革的原则和要求。而对处、科级干部来说,以前没有专车保障,车改后有公务交通补贴,有助于保障正常工作,大多数人是理解和支持的。疑惑三:如何避免车补公车“两头占”?将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改革不变形不走样;保留车辆喷涂标识并加装定位系统,实时动态监管。纪检监察机关会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此外,要求地方加强保留车辆管理,通过对保留车辆实行标识化喷涂、加装卫星定位系统等手段,做到实时动态监管。中央车改办负责人还表示,将分期分批对地方车改进展和成效进行专项督查,并通过督查和审计等工作,确保地方车改按照中央各项要求推进,不变形不走样。
此次车改一出,大家都议论纷纷,普遍认为车改应该侧重于基层。公车私用主要是领导,车改后领导有车用或者补贴也够,基层公务人员不但补贴发得少,有时还得私车公用。应把补贴向基层倾斜,方便工作,调动积极性。改革范围、补助标准不能一刀切,不能让公务人员怕贴钱“不敢为”,有的为省钱“不愿为”。除了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外,还应允许其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具体方案。要从源头上防止公车私用,实行公车备案制,对不属于保密范围和特殊公务的公车进行公示很有必要,建议交管部门设置公车专管机构加强监管。
机关公车改革的效率与效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为地方公车改革带了个好头。虽然车改方案指出,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应该围绕车补标准进行再改革,措施越细越好,车补标准,还需乘胜追击,继续深化改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切实做好政策解读,摸清车辆底数,统筹地区平衡,落实属地管理,并做好相关的解释和调整工作,倒排时间表、计划路线图,明确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改革;要依法依规,严格执行,切实加强集中管理,强化规范补贴,加强科学预算,实行市场化经营、结构化运作,做到应改尽改,同时加强督查检查,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严肃查处有关违法的行为;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在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