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结合打造真正的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5-11-1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日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是今后五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指针。补齐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目标实现的关键。
如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更多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怎样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新华社记者日前采访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请他结合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谈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补齐短板:解决设施供给不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不搞大拆大建: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
打造便捷公共服务平台:设置“菜单”、错时开放、流动服务;
集中力量办大事:补助老少边穷地区 统筹使用经费。( 新华网2015年11月9日)
新闻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9/c_1117086846.htm
首先我们要把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
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
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
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
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同时要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性原则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在当下,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而公共文化建设远远滞后,又特别是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相差甚远。如何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均衡、平稳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必须跟进。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广大偏远农村,除了三两个健身设施的零星摆放,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公共文化场所。但是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近年来,农家书屋的建设在各地区逐渐推行开来,但很多书屋建起来了,个别地区利用效率不高,导致文化资源浪费、闲置。所以,根据基层实际,查漏补缺,适时添加,逐渐丰富基层文化设施。
二、文化形式必须多元化。基层文化建设就是带动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让百姓在农闲时有消遣娱乐的方式,从而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必须要根据地区的特色,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载歌载舞是他们的一大特色,而在武术之乡,开展武术竞技则更加吸引大家。同时,还不能忽略边远地区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开展他们喜欢的文化汇演等等。所以,农村基层文化开展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才更能贴近生活达到效果。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要软硬设施结合,上下资源整合,多方共同联动,才能打造真正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丹心
联系电话:
18781173221
邮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