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发展转型创新改革是第一要素

发布时间:2015-11-1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11月3日,省委书记王东明赴德阳市调研,检查指导德阳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有关工作。
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较快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加快成长。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消费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转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是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家庭规模缩小和收入增长,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将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将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测算,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加上已经进入城市的1.6亿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特征,经济增长的回旋空间较大,低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继续延续,而要素结构的多层次性又可以为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创造条件。
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加之受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难以再保持过去一个时期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需求方面看,随着发展水平提高,投资需求将趋于减弱;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趋于增强;随着外贸顺差逐步收缩,外需的贡献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起储蓄率、劳动力供需条件等宏观经济变量调整,将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储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给的约束加剧,潜在经济增长率将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对加快经济转型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经济增长必须摆脱对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依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将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转化为经济转型的过程。
“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得来的高速增长,排在首位也不光彩。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一时排在末位也不丢人。通过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等释放了经济潜力与动力,才能带来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用主动调控经济增速,换来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赢得了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的良好势头,这样的GDP放慢,不仅不该懊恼,反而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
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当此之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地方“冲刺一下”的GDP冲动。不为一时增速所诱,不为表面成绩所惑,强身健体,勤练内功,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强劲、更持久,经济的航船才更能抗风险、耐冲击,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才能够如愿实现。
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这是中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更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排位等纠结”。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已经不光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