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国考趋于理性,才是未来公考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5-11-05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10月24日,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工作落下帷幕。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有199.8万人次报名,最终139.4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本次计划招录人数为27871人,平均竞争比为50∶1。上年同时期国考报名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平均竞争比为63∶1,平均竞争激烈程度下降。(2015年11月05日  新华网)
每一年国考都会引来热议,针对国考热的话题也是众说纷纭。去年国考报名人数骤降11万余人就曾引发“国考是否降温”广泛热烈的讨论,今年是否更坐实了“国考降温”这一观点?
人们热衷国考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来,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做官一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情结和偏好。二来,国企,政府部门在社会声望、收入、社会保障存在比较明显的优势。查阅相关国考数据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似乎更加趋于理性和冷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前公务员报考队伍主力军以90后居多,这一代独生子女大多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工作、兴趣和信仰等也有着与前几代人不同的理解。对于工作,他们更加倾向于环境较好、待遇高、岗位不那么艰苦的岗位。
其二,仔细翻看今年的招录岗位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两极化的趋势。一部分岗位的要求门槛很低,基本上不限专业、不限政治面貌,没有基层工作年限的要求,所以报考人数相对较多,竞争比更是耸人听闻。另一些岗位,则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基层工作经验和学历学位,报考条件限制了很多人,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冷门”的“高大上”的职位。实际上,如果这类“高大上”的招考职位不作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必然会有大量的应届生抱着试试看,练练手的心态投入其中,这类岗位的竞争比破万毫无压力。
公务员又称公仆,如果人人都争当仆人,说明它可能不是仆人。随着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工作落下帷幕,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公务员考试这个选人用人的考试制度?岗位自身具备的资源不同,切实关系到报考者未来的个人发展,在招录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相关岗位的发展前景、岗位职能、岗位价值、个人发展空间等信息,引导年轻人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真正的规范公务员考试以实现人才的优化利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