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全面监督是干部的“保护伞”

发布时间:2015-11-0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今年8月初,广东省下发《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监管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及休闲圈、从个人到其配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全方位覆盖。监管的核心在于维护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和防止利益冲突。规定下发已3个月,从多个区为实行监管而采取的干部信息社区备案制度来看,目前干部愿意公开的事项还是以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这些基本“点”为主,有的干部甚至对公开个人住址已经觉得“没有安全感”,“圈”的情况就更没有登记了。(11月2日《南方都市报》)

从广东省发文监督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活动伊始,这一做法就被置于舆论的漩涡。有从法律视角质疑干部隐私得不到保护的,有认为纪律条规已经周全,此举是矫枉过正的,也有认为干部“裸奔”没有安全感的,等等。虽然说这些言论立足于不同的侧面,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细想起来,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全方位的监督不仅是对公权力的约束,更是对干部自身的有效保护,无异于是干部“不腐之躯”的“保护伞”,并不多余。

纵观系列落马官员的案例,除开管理制度方面的瑕疵,一个共同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监督不严不实所致,更有许多权力寻租的利益链条是在茶余饭后达成的。有的利用工作之余结党营私,有的专门在工作之余处理公务,有的在酒酣耳热之时权来钱往……社交圈、生活圈及休闲圈沦为腐败场。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当一些人把公权力当成私产随身携带时,八小时之外的活动更加危险,更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不可等闲视之。

常言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领导干部作为公权力的执行者,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人民的利益,自觉接受监督理所应当。只要有秉公用权的理念,就不必纠结于监督严格了、全面了就“没有安全感”。监督不是源自不信任,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从严治党的必然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时代的深刻变革,监督常态化、全天候也是大势所趋。领导干部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习惯在各方监督之下谨慎干事,方能干出人民民意的事业。同时,领导干部也只有自觉接受监督,才能心中有戒、时刻警醒,做到慎言慎行,才不至于小错酿成大错,最终沦为阶下囚成为人民和历史的罪人。抱怨监督、甚至于不愿接受太多监督,不仅有失干部起码的为官之道,与从严治党格格不入,而且时刻游走在犯罪的边沿、有掉进深渊的可能,愈加不安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