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用好信息公开赢得公众信任(似的而是)

发布时间:2015-09-01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中国政府网近日与新华社共同主办“文津圆桌·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研讨会,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把脉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2015年9月1日,北京青年报)
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完善信息公开渠道,让公众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政府信息,对提升政府信任大有裨益。反其道而行之,对信息不及时公开、不回应相关质疑、“捂盖子”只会给那些造谣者借机煽风点火,从而导致疑窦丛生、谣言蔓延的不堪场面。
 在我国,80%的社会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政府却“遮遮掩掩”, 常常游走在“公开”与“保密”之间,尤其是在此次天津港爆炸重大灾难事件后,面对公众质疑,不及时回应“为什么、怎么应对、伤亡如何、有没有后续次生危险”等媒体、舆论以及大众关心的问题,就算回应,也是断断续续发布信息搪塞推诿,满足不了公众的知情权。新的质疑和吐槽生成,政府公信力受损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在事故发生后只重视事故本身处置,而忽视了信任危机管控,对信息发布和媒体危机沟通问题的关注不够;二是信息供应集成方面问题严峻,跨部门、跨层级危机中的信息联动机制不畅通,上面不了解下面,A部门不了解B部门,多部门的信息之间存在打架可能;三是公众希望及时知道事件的由来、经过、影响,与政府竭力彻查真相后再将数据公之于众的初衷相矛盾;四是相关部门对于可能涉及“兄弟单位”的信息披露小心翼翼,怕踩过了线,说了同僚的坏话,以至于不敢发声、不敢担责。

政府失效,媒体失声,信息失真,从而导致政府失去公众的信任。政府本是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但出了问题“怕”、“包”、“捂”,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会因情绪化的传言而采取过激行为义愤填膺。因此,在“信息”与“信任”、“信息发布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政府要做到两不误,同时兼顾。除此之外,公众也需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头脑,不以讹传讹,给予政府足够的时间和包容性理解。(似的而是)
作者:熊静
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锦城路253号
邮编:621700
邮箱:736504306@qq.com

电话:18281603197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