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评论君推荐】“车改”如何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发布时间:2015-08-26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人民时评】公车改革,须从更精准处着手

杰文津

 

实际运行中,既有公车的福利享受问题,也有实际公务需要和具体差异因素,这就需要精确发力、精准用力,才能让公车改革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剑指“车轮上的腐败”的公车改革启动以来,效果如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情况不容乐观。在今年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中,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仍然最突出,达到680起。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消除改革中的顽症,仍然需要更进一层的推动力。

公务用车由于带给群众直观感受最强烈,因此群众的改革期待最大。去年7月,中央印发关于公车改革的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少地方、单位和部门稳步推进公车改革,取得不错的初步成效。但显然还有不少单位和部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当公车改革遭遇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差别性,无疑就需要更加精准细致的分类突破。

公车改革初期,那些与公务需求完全无关的“特权式”私用,是引起社会普遍不满的突出现象,一些网友用“随手拍”的形式记录下身边的公车私用,就是公众不满的集中表现。应该说,基于当时此种情况,从社会舆论到具体改革方案制定者,都形成了公车必须改革的高度共识。从改革的视角看,严抓作风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特权式”公车私用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推进公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取得改革共识的关键一招。如今,人们在一些高档消费场所、饭店、会所门口,已经很难觅到公车的踪影。

然而,要祛除“特权式”私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前者比如抓作风,比如严格管理,从根本上说动的只是一些人的不当利益。但治本,比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因为改的是“存量”,势必会动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也正是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不情愿”的原因所在,因为谁也不愿意曾经的“福利”被取消。

现实问题客观存在。比如,有些工作岗位需要经常下乡,缺乏公务用车的确给工作带来不便;有的单位核定车补后,一些职工出勤出差需要“倒贴钱”;还有一些地方“公务出行多而级别低的拿得少,公务出行少而级别高的反而多拿”。也有离退休老干部诉苦,曾夜间突发疾病,家中无车,而单位也慑于规定不敢派车送医,让老同志心寒。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各地的改革在进度上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甚至表示“不愿意成为领头羊,以免面临过多关注”。这其中既有公车的福利享受问题,也有实际公务需要和具体差异因素,这就需要精确发力、精准用力,才能让公车改革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设计制度时最大限度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层级的公平和公正,不宜一刀切。比如,陕西对改革标准进行精细划分,将取消公车后的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分为7档;广东一些地方,则没有完全按照行政级别来确定,而是按照岗位性质划分,乡镇长作为“一线领导”,反而比“级别更高”的机关干部补贴要多,而一些副厅级干部已经习惯“骑自行车去开会”。与此同时,对那些潜伏在暗处的作风顽症,比如名为“公车服务平台”,实为领导“专车”的现象,也要给予更加精准的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要求,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在千头万绪的改革事业中,公车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牵连着方方面面。做到“精确”和“精准”,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