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海龟”宁有种乎 (二)公车改革有拦路虎不成?

发布时间:2015-08-2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卓聘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了“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报告显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省会,海归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在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同时在被调查人员中,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8月21日《经济参考报》)
  犹记得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出国留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周围倘若有哪家孩子获得全额奖学金留学的比高考状元更风光、更引人注目。然而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多,出国留学变得稀松平常,神圣的面纱早已被揭去。那么问题来了,在相关的调查当中显示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事情,因为决定你薪资的是能力,与是否海归无关。
  当今社会,出国留学相对过去太容易了。其他且不谈,就以国内各个大学所办的中外合作班为例,如果能够支付得起高昂的学费加上必要的高考分数,就可以出国留学。其实这些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并不见得比国内的学生强在哪里。出国留学的门槛逐步降低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才使得海归回国就业时的薪资大大低于预期。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国内求学,最终到就业市场上竞争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用人单位不会因为是海归就会给你高人一等的薪资。当然出国留学能扩大人的眼界,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知识。但是能否将国外的见识转换成工作能力那还得看个人本事了。
  其实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的报告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让那些有只要出国留学就能有好的薪资的想法的人断了念想,让出国留学回归理性。出国留学并非人人合适,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比如在这个知识领域国内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必须到国学习外。倘若报着到镀镀金的心态选择出国留学,不仅浪费大量金钱,而且回国后很有可能是一个自己预想相差很大的结果。
正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一个人能否取得大的成就主要原因还是靠自身的能力,至于能力以外的东西则是次要原因。
(二)公车改革有拦路虎不成?
改革的动力来自中央。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干部公务用车,并按照行政级别发放汽车补贴。更重要的是,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央和国家机关应力争在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地方党政机关则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8月21日《南方周末》)
  距公车改革国务院规定的大限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然而,仅有安徽、陕西、广东、湖北等四省公布了公车改革的方案并付诸实践,其他二十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车改革的工作依然戴着“神秘的面纱”。不管是已经开展公车改革的省份,还是处于准备阶段的省份,抑或曾经开展过公车改革的省份,都必须面对公车改革这个时间表,之前的成功经验也好,不足教训也罢,都应该在本轮公车改革中作为镜鉴,最终让本轮公车改革到达改革的目的地。
  然而,距离大限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还有绝大多数的省份仍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举措。有的省份还处于观望其他省份的阶段。这还是省一级改革进程,倘若考虑到市县甚至乡镇一级,进程可能会更加宕后,这就更加考验“没迈步”省份的改革定力和改革智慧。
  公车改革,是一场从上而下推动的改革。既然是一项改革,必然触动既有利益。然而,从大局和长远来看,公车改革,不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机关干部,都将是有利的。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更是利好。但是,总会有些干部对于面子、或者是面子背后那些暗灰利益都有不舍。于是,公车改革就这样停滞不前。
  围绕着公车改革话题,有些干部总是想得到些“改革利润”,即“还有些捞头”。在之前已经开展过公车改革的省份或市县,由于其经济发展较为发达,故公车改革货币化后到手的补贴要多得多,更远多于此次中央要求的货币补贴。所以,彼时的改革推进起来就顺利得多。如今,对公车改革货币化,补贴相对缩水后,一些地方的改革就不那么顺畅了。
  推进公车改革,阻力总会是有的,但是,压力和动力也是空前的。并且压力和动力要比阻力本身要强大得多。从以往的其他改革来看,往往存在着先改革反而吃亏的现象,于此次公车改革而言,要想按时间顺利有效地完成公车改革,有必要给率先推进改革公车的地方一些支持,对于尚持观望或动力不足的地方,尤其要多扬鞭子,甚至要多打板子。
  推进公车改革,既要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更要高质量完成。不能为了完成改革而改革,尤其应该严防制定政策本身将公车改革作为利己的又一次异化。要根据不同岗位人员、不同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使用公车的客观需求,制定相应的公车补贴政策,防止公车改革的“利领导化”。
  公车改革,已然在路上。只有前进档,而无倒车档。改革者,尤其应该有不前进就有危险的危机意识。尽早制定并稳健实施公车改革方案,全力去掉改革掣肘,国家各层面应该营造浓厚氛围,为主动公车车改提供支持。以便各方形成“谁先改革,改革的彻底,谁必将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不是傻瓜”的共识,并最终推动公车改革。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9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16号
                            邮    编:  6211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