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县委书记、县长七大压力

发布时间:2015-08-19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县级建制是我国管理体制中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一级政权组织,在行政管理层次中处于基础地位。目前我国

 

县级建制是我国管理体制中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一级政权组织,在行政管理层次中处于基础地位。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县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工作,打开局面,取得成功,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县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使得党政干部这个群体实实在在地承受着比其他一般群体大得多的压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运行碰撞,调配空间狭小。

 

一是“条管”(直管)部门偏多。一些“条管”部门凭借所掌握的财、物分配权,通过种种方式,强化部门意志,削弱地方权威。有的以提高下级部门机构规格、增加下级部门人员编制、提高下级部门人员待遇,作为在钱、物等“硬件”上支持下级政府的交换条件;有的自立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压下级;有的通过与下级党政主要领导签订利益攸关的工作责任状,把下级党政的行为捆在“条条”上。出现“大部门小政府”“脚指挥头”等现象,导致上级党政的很多政策,被部门抽象肯定而实际否定了。

 

二是不少政策规定太细、太死。这对县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来说,不仅弱化了决策职能、减少了调配空间,而且随时可能把基层干部推向群众的对立面。这种稍不注意就触雷区的状况,使县级领导干部感到无所适从。

 

(二)层层举债,不堪重负,机构运转困难。

 

由于财政体制因素,财税上解比例偏高,财政收入增幅不大。目前县级财政支出的压力日益增大,各种支出的增加,导致县、乡、村同时负债。据调查显示,我县目前全县乡级负债平均4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平均30万元左右,县级负债的数额更大。由于县级财力太弱,致使负债沉重而又无力偿还。债务的形成,既有创办乡镇企业决策失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普九”等达标升级政府向银行贷款等历史因素,也有财政“分灶吃饭”入不敷出、为减轻历史包袱举现债还老债等现实因素。

 

突出表现为:一是“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近几年来,在各种专项支出中,省要求农业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2.17%,科技投入达到上年财政支出的10%,教育投入要达到“三个增长”,卫生、体育投入要达到人均1.14元,计划生育费要达到人均1.96元,文化事业费要达到当年财政收入的1%,还有公安、检察院两项装备,救灾救济专项支出等数十个科目,每年要增加预算1000万元以上。

 

二是“上面加工资,下面加矛盾”。近几年来,省出台了一些新增人头经费文件,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这些增资额又大部分都压到县级,而县级本来就是“吃饭财政”,上面要求不断增加工资,县级政府更加招架不住,增加了不少矛盾和压力,使县级财政成了“讨饭财政”。

 

三是“上面增财权,下面增事权”。自从实行分税制以后,县级政府上解中央、省、地的财政比重过大,县级财政出现了非常紧张的严峻局面。特别是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都上解了上级财政,严重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上面增财权、下面增事权:“一个低保”,地方财政要“兜底”;下岗职工再就业,地方财政要“兜底”;“普九”欠款,县级政府要把债务背起来,县级财政已难以为继。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是“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天大的责任”,“财权有限,事权无限”。

 

四是“义务教育负担头轻脚重”的问题给县级政府和县级干部带来了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但问题是目前实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这一体制,实际上是把义务教育的重担全部交给了县级政府。这种投入体制,再加上农村综合改革,给县级政府和县级干部带来了沉重负担。如我县现有财政供养的教职员工2000多人,占全县供养的行政事业总人数的40%左右,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和“教育财政”。以至不少县级干部说,县级政府最大的事权是教育,最大的压力是教育,最大的困难还是教育。

 

另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债务太重。近几年搞“普九”达标,全县办教育、全民办教育,确实也发展了教育,但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农村教育“普九”债务大多是向银行和个人借款,现正处于高息时期,这些债务,如果不想办法化解,本息相滚,债务总量将会越来越大,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财政压力大,发展资金缺乏,县级领导干部深感举步维艰,创业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雄心壮志。

 

(三)接待应酬,文山会海,领导精力分散。

 

如果把工作内容分为事务和政务两大类,目前县级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60%左右。导致领导走不出机关的主要问题是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一年参加上级、本级和下级会议的时间,占全年有效工作日一半以上;一年平均要收到各级各类文件、简报数3000份以上,对多数文件顾不上细看,对有的文件精神只能囫囵吞枣。

 

同时,事无巨细的检查、汇报,以及随之而来的参观、接待,都要领导出面,人力、财力均疲于应付。这种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使县级领导干部没有时间思索,没有时间调研,造成工作特别被动,每天处于困惑之中。

 

(四)职责交叉,权限模糊,工作效能受损。

 

县级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上,虽然有宏观与具体、偏重于决策和偏重于执行的大体划分,但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事实上存在职责交叉、权限模糊的问题。同一项经济工作往往是党委一名领导和政府一名领导同时分管,谁主谁从,具体操作中如何各司其职,难以把握,以至难免出现互相扯皮和“踢皮球”的现象。

 

同时,经济工作的决策权在县委,出了问题挨板子的往往是县政府领导,无形中加大了部分县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压力。这种权责不对应的现象,也是影响经济工作效能的一个因素。从县级干部个人而言,则总是处在矛盾中,导致焦虑和不安,极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行政手段,事务主义,角色转换滞后。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传统的组织管理格局大量沿袭,行政手段强大,市场手段软弱,微观控制过死,宏观调控乏力。

 

主要表现有:一是层层定指标,下任务,甚至强迫命令。上级对主要经济指标月月排队,纳入政绩考核,不上行下效,既完不成任务,也交不了差,还会对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不利,承担不起责任。二是把政府行使的行政管理和对企事业经营的管理视为一体,各种事务县级干部要“全面应付”“疲于应付”且“无法应付”,使领导干部大量陷入具体事务之中而不能解脱。

 

(六)编制爆满,但人才紧缺,发展动力不足。

 

经过县、乡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机构、理顺了职能、压缩了人员,但目前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编制仍然普遍爆满。尽管现有的干部队伍,总体上素质有待提高,但是有现代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具有复合型素质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对具有某些专业特长的人才,由于没有政策渠道和编制让其进入体制内,只能望才兴叹。

 

另外,现在配班子、选干部过分强调年轻化,搞层层年龄递减有些过头,县级党政班子中四十七、八岁的干部大多退居二线,县级部门和乡镇的领导班子更是40岁以上难进入。基层干部成长不仅受年龄限制,而且出路狭窄,进机关和解决非领导职务只是个别的。由于缺少激励,干部队伍中不仅有“59岁现象”,而且有“49岁现象”“39岁现象”,甚至有“35岁现象”。基层干部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工作成熟期又是淘汰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七)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心理压力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县级干部队伍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现象和“心理疲劳”症状;存在一定的“浮躁”和“压抑”心理;有些同志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未来发展等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

 

造成很多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大、心理焦虑、不平衡、抑郁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县级领导干部肩上“发展与责任”双重担子的重负不断加重。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对于基层政府现在有两件事情最头疼:一个是稳定,即群众上访;一个是计划生育。这两件事处理不好,就会进入“后进笼子”,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的职务调整和升迁。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加大。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不够健全。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成为个别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三是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经常保持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压力。

 

四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大。领导干部作为“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在内心里有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当您读完本篇文章时:

 

你可将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将它转发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人因梦想而伟大、更因行动而成功、你因学习而改变!请把您的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人学习成长,走向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官方微信:公选王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