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重在“事事有人做”(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15-07-31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重在“事事有人做”(人民论坛)

 

杨学博

2015年07月31日03: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却说不清每天干了什么”“明明做了很多,还是受到批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提拔时没有我”……经常听到有些干部这样抱怨。

  一位领导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人人有事做”,更要“事事有人做”,可谓对这些抱怨最好的解答和回应。人人有事做,是以人观事,更多关注个人价值实现和生活充实程度,而容易忽略事做得如何;事事有人做,是以事定人,强调的是目标导向,追求的是工作质量。工作中,要关注人,也要突出事;要注重“在干事”,也要提倡干成事。人毕竟不是孤立的抽象物,其能力和价值高低,最终要由所做的事来体现。

  以此衡量一些干部的工作,就不难找到症结所在。有的人,看上去忙忙碌碌,但心不在焉、在岗不在状态,只是为了刷“存在感”;或是吃饱混天黑、到点等下班,始终燃不起干事的激情;或是主次不分,忙不到点上,做的都是机械重复工作;或是挑肥拣瘦,挑的都是容易活儿,剔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干部的工作成绩,虽不能漠然视之、一概否定,但细算下来,没完成的工作比完成的还多,干砸的事情比干好的还多。他们的能力可能也会提升,但存在严重的钝化、老化危险,“不是拥有10年工作经验,而是把1年工作经验用了10年”。站在干部个人角度讲,或许满腹委屈,付出和牺牲不少,理应得到肯定,但从上级和组织角度看,既定任务没完成,基本要求不达标,岂能让人给予好评?

  自我感觉不能代替外部评价,辛劳苦劳也不等于工作成效。评判做事的标准或许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是要靠实绩说话。有管理学者早就提出“目标管理”理念,强调衡量任何工作,都应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果为标准,任何偏离组织目标的个人努力,都应被视为无效。也许就个人而言,向前一点,便是进步;但与目标相比,缺少一分,也是失败。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应看其做了什么,也要看到没做什么;不仅看其当初承诺了什么,也要看到现在失信了什么;不仅要求一事到位,也要求事事到位。

  事事有人做,首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敬业精神有上线期许,更有底线要求,最起码的就是:做好职责内的事情,干好最现实的工作。有些工作没有做好,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在于责任意识缺失,同时又不善于讲究落实责任的方法,致使该尽的责没尽到,该把的关没把住。当然,无论职责界定多么清晰,也可能出现“三不管地带”;无论事先计划多么周密,也可能有意料之外的事发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惟有相机而动,既站好本位,又及时补位,而不是推诿扯皮讲条件,事业才会呈现和谐有序的局面。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事事有人做”,既体现了严的精神,也是实的表现。把心思用在干事上,把精力放在落实上,多想想没做到什么,少抱怨没得到什么,我们就不仅能干成事,更能干出胸怀和境界。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31日 04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