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题刻者鉴 请题者戒(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15-07-29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题刻者鉴 请题者戒(人民论坛)

 

王慧敏

2015年07月29日03:08    来源:人民网 
 

  前些年,某地新开发出一个山水景点。有了景点,入口处便少不了竖个牌匾。我在那里工作的几年间,发现牌匾更换了三次。

  后来和那里的工作人员熟悉了,我问:“为什么老换牌匾?”

  回答:“经常有地方领导陪上面的人来参观。走时便请‘赐个墨宝’,既然让人家写了,就要挂出来。级别高的领导写了后,级别较低的自然就被换下来了。”

  他告诉我,仓库里还有好多块呢。随他到仓库里一看,果真,潮乎乎的水泥地上一溜儿放了七八块,几乎全是各个级别的领导写的。

  一次,在京邂逅了题匾者中的一位,闲聊中说到了那处名胜,他说:“大门口那块匾就是我题的。”我不知该不该告诉他,继他之后题匾已换了两次。

  无独有偶,日前一位同学来访,说起了类似一件事:他那里有一处名山,古代文人骚客曾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前些年一些握有实权的部门,一旦来了喜好书法的领导,就请他们在空隙处题刻。纷纷题刻,景观难免受到影响。去年,上级责令景区整顿,这些题刻统统被铲掉。责任人还受到了处罚。

  字如果确实具备了高水平,那么,题刻勒石,为联悬壁,本无可厚非。怕就怕有人请你题字,不是因为字本身,而是看中了“字外”,或为在迎逢凑趣中愉悦取便,或为曲意寻租你手中之权。对于题字者来说,倘无自知之明,虽不到境界却在恭维中信手乱题,结果便不是显己之美,而是彰己之丑。

  有人在集会场合做过这么一个测试:举着100元钞票问,“谁要?”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把钞票扔到地上,用脚碾踏。钞票变得又脏又皱。他拾起来再问:“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结论是:一件东西的价值,不依赖于表面的“净”与“不净”,而是取决于东西本身。题刻若只赖权位而无真功,必然昙花一现。反之,则烈火更见真金。

  “沙孟海题匾”的轶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是1953年修葺时,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题。1957年,沙孟海的三弟、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沙文汉被打成了“右派”。于是,有人下令: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从匾额上抹去!

  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杭州时到灵隐寺进香,亲王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赞叹不已,问陪同的中方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题款?”

  周恩来总理闻知此事后,找来当时的省革委会负责人严厉批评:沙文汉是沙文汉,沙文若是沙文若!怎么能够因为沙文汉是右派,连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了呢?不能搞株连。这不是党的政策!

  负责人赶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补一个名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很抬举你了”,可沙孟海铮铮铁骨,断然拒绝:“要么重写一块匾。名字就不补了。”

  沙孟海故居就在我单位的隔壁,免费对外开放。闲暇时,我常进去看看。墙上那一幅幅字,气势宏大,点画精到,尽管我不懂书法,仍觉得美感扑面而来。业界称沙老的字:“真力弥满,吐气如虹,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信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9日 04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