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国家治理】贺雪峰:基层治理的活力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 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    点击:

 

当前国家每年上万亿涉农转移支付,但是钱下去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活力总体看却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还有些农民形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借国家支农资源的落地来谋取不正当的好处。农村基层治理的活力到底在哪里?

 

杨华在家乡动员村民建垃圾池的事是笔者所知的真实案例。杨华是湘南人,家乡的宗族认同还存在。多年前,杨华家乡的村民组就向上级申请建一个垃圾池,上级也有类似项目经费。因为排队或者是没有关系,直到2015年春节,杨华所在村民组仍然未能申请到项目经费,而垃圾已经围村了。杨华在外地工作,他的家族在村民组有一定地位,他便联系村民组长和一些代表性的村民,建议由大家捐资,同时每家出劳动力,不等不靠,自己修垃圾池。说干就干,花费1400元和大约60个工,三天就修好了之前预算要2万元的垃圾池,并将村中垃圾全部清扫一遍。

 

从杨华家乡建垃圾池的例子来看,农村社会中还是有治理活力的,关键是发动和组织。而且,依靠村庄内部的积极性来建垃圾池,只是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组织起来,花了很少的钱,办了不小的事情。而村民在共同建造垃圾池的劳动中相互打趣,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若由上级拨钱来做,花钱多,效果还不一定好。

 

2002年开始,笔者在湖北四村进行老年人协会建设的试验,所做工作十分简单,就是在四个村发起成立老年人协会,然后每村每年资助5000元活动经费,由老年人协会自主决定使用。十多年下来,四个村的老年人协会都运转良好,在当地老年人的生活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对村庄治理也产生了影响。每年资助老年人协会5000元,平均每个老年人每天不到5分钱,但这点钱所起作用却很大,因为十分有效地将老年人组织起来了,不仅做到了老有所乐,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老有所为。当时的口号叫作“一毛钱买老年人一天的幸福心情”,现在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到了。老年人协会建设真正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通过很少的资源投入,激活了农村社会内部的积极性。

 

个人出钱资助的老年人协会,小钱起到了大作用,而且整个过程中,无需在协会建设的任何具体事务上插手过问。相比一些地方政府建老年人协会,花的钱要比笔者所投入的多得多,却很多没有真正运作好,甚至运作几天就持续不下去,自动关门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其中一个原因是,个人捐钱给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协会觉得欠个人的人情,因为个人完全没有捐钱的义务。因为欠了人情,就必须用好每一分钱,且所有老年人都认为这是老年人协会的钱,是要用好的,小钱因此用到刀刃上,办了大事。政府投入的钱,给到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协会不觉得欠政府的人情,不对任何人负责,怎么用钱都是可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拨下来的钱,为了防止钱被乱用,其用途一般都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只能用到具体的地方,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群体缺少经费使用上的发言权。

 

国家向农村投入资源搞建设,只是国家去建,而不调动农民内在的积极性,不与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国家投入资源越多,农民越是被动,越是等靠要,资源使用就越是缺少效率。国家投入资源为农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当然是从中受益的,但是,农民只是被动地受益,他们没有参与其中,没有在其中的贡献,他们也就缺少在其中的发言权,也就缺少了活力。

 

为了提高国家支农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在当前国家资源下乡中,有两种方式被普遍采用,一种是以奖代补,就是由农民自发建设,国家验收合格,给予奖励,比如挖万方水塘,农民挖一个万方水塘可能要花2万元,农民挖好,政府验收合格,给予1万元奖励,这样挖出来的水塘,是农民自己挖的,自己受益,且产权在自己,管理在自己。这样的可以落实到户的项目,以奖代补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一种超出农户的工程,比如修到村公路,上级拨款70%,由地方配套,包括村级配套和村民出义务工。只有农民自己出了义务工,村集体出了钱,农民才会认为是自己修的路,才会珍惜。

 

现在的问题是,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要求地方配套的国家资源下乡,不仅没有调动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反而因为地方无法组织起农民参与出钱出力,而不得不借贷配套,结果,国家资源下乡越多,村社集体为配套所借钱越多,乡村债务越大。乡村债务越大,村社集体动员农民的能力越差。这样,本来是动员农民的配套要求,反而进一步将农民排斥出去了。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基层组织没有能力上,而其中根本原因则是基层治理缺少活力。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曾说,国家不仅要有办大事的能力,而且关键要有办小事的能力。问题是,小事很琐碎,且小事很复杂,只是按自上而下的标准化要求来办全国不同地区农村的小事,这样的标准化要求就一定会闹出很多荒唐的笑话。但是,如果不按标准化的要求向下转移资源,而允许地方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地方就可能乱来,将国家宝贵的支农资源用到与农无关的地方去,拿去打造政绩工程,甚至贪污掉了。这样,在国家资源自上而下的转移中,就面临着“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国家资源最终受益者农民的状况。如果农民是分散的,而国家资源转移又是或然的,农民就在国家为他们建设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发言能力,他们因此等靠要,在可以白得好处时,一定要占点便宜。农民有自己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但在当前这样自上而下的资源转移体制中,农民无法将他们的困难或者需求有效地表达出来或反映上去。所谓有效,是将有限资源用来优先解决最必须诉求,而不是满足所有诉求。何况这也是满足不了的。农民无法结成有效的意志,同时无法决定自上而下资源的使用方向与使用方法。在自上而下资源转移过程中,当然也尽可能等靠要甚至麻木不仁。

 

也就是说,现在的资源下乡体制缺少对农民的动员,缺少农民有效的参与。资源下乡是在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在做慈善,而没有变成农民自己的事业,尤其没有变成农民群体的事业。没有对农民的动员,农民缺少参与渠道,农民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向村社组织求援,村社组织无力或不愿回应,农民就成了一盘散沙。一盘散沙当然不可能有建设性的力量,相反,在一盘散沙的状况下面,出现少数害群之马,有了不合理利益要求和“搭便车”的人,这些人就可以破坏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基本的共同规则,而无人敢于出来指责。正义无法伸张。

 

在面对农民共同的生产生活困难时,村社集体的回应十分重要,因为村社集体是代表共同利益的。村社集体回应农民的需求,农民就会对村社集体有信任与支持。村社集体越是能够回应农民的需求,农民就越是信任村社集体和支持村社集体,村社集体也就越是有能力。这是一个正反馈。村社集体有了能力,就可以阻止“搭便车”行为,指责不合理利益要求者,村社集体背后农民的支持,是巨大的力量。

 

村社集体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有一个具体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动员农民,来让农民参与和表达,提出自己的需求偏好,从而形成强大的农民的共同利益与意志,然后村社集体直面农民的需求,回应农民的问题,触及农民的利益。这个动员过程和参与过程中结成的强大的农民意志,可以抑制少数人的反对与反动,可以防止害群之马的破坏。当然,现在的问题是,村社缺少回应农民需求的基本资源。因为村社集体大多是空壳,甚至负债累累。

 

如果国家能将一些资源转移进入村社,而不是全部通过具体项目下乡,则村社集体就可能掌握一些公共资源,再通过动员起来的群众和他们表达出来的诉求,形成自上而下资源与农民自下而上需求在村庄层面的对接,这样一种对接,因为可以满足农民共同的且强烈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触及农民真实的切身利益,将爆发出巨大能量。这种对接就是当前中国资源下乡背景下面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

 

没有对农民的动员,没有群众的参与,没有基层组织的活力,国家向农村转移再多的资源,都难以解决千差万别的农村的需求,难以调动农民对国家的支持与信任,难以提升国家的基础性权力。

 

财政如何调动基层治理的活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