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激活“有事好商量”的制度资源

发布时间:2015-07-24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办好基层的事,要善于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和办法。社区协商蕴藏着基层民主的活力之源,也是真正能够开创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制度资源
 
  社区有了矛盾纠纷该怎么办?常言道,有事好商量。近日,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将“好商量”的民间智慧转化为制度成果。正如《意见》所指出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也是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区的变化,已经重新塑造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城市,以往“筒子楼”“单位大院”的居住形态趋于式微,由陌生人构成的居民小区成为常态,邻里之间的交往变得稀薄。由于缺少共同的联系纽带,彼此都把“私人空间”看得很重,导致与车位、养狗、噪音等“公共事务”相关的问题极易酿成纠纷。在农村,不少地方由于乡村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致使社区事务乏人过问;而在村委会选举、征地补偿等公共事务上,则容易因利益纠葛滋生矛盾。城乡社区的变化,是近几十年我国社会变迁的一部分,也必须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予以消化和接纳。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意见》站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高度,提出“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什么叫社区协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邻里之间,有事坐下来好商量。这本是中国人“过日子”的寻常道理。村里修条路要从谁家地里过,老少爷们儿坐下唠唠,也就解决了;小区里面乱停车影响交通,业主们找时间开个会商量商量,并不难办。有些人误以为“优良治理”仅是规则之治,其实相较于纸面上的条文,这些寻常道理背后的治理资源更加实在、管用。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提出,要激活法治的“本土资源”。体现“有事好商量”的社区协商,正是有效激活了本土资源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围绕社区协商,已经涌现了一批有益经验。浙江温岭从1999年就在乡镇开展“民主恳谈”,鼓励群众各抒己见,参与政府年度预算方案等重大决策,被誉为“泥土里诞生的”基层民主。北京东城区东花市北里小区,摸索出了一套“五方联席会议”的做法,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以及街道办和派出所一起坐下来化解小区管理难题……这些都是“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在社区层面的体现,也证明,办好基层的事,要善于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和办法。在这些或许不起眼的“土办法”中,蕴藏着基层民主的活力之源,也是真正能够开创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制度资源。
 
  可以想见,运行良好的社区协商,将成为培育基层民主的制度摇篮。作为一种与本土实践有关的治理手段,“民主”身上套着的绝非一尘不染的晚礼服,而是沾满泥土气息的粗布外套,需要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产生紧密联系;民主也绝不仅仅是讲章里的教条和概念,更是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需要在具体事务中不断探索和拓展。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协商,群众将逐渐产生对基层民主的感性认识,进而习得民主的理念和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教育过程。
 
  毛泽东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不妨从“商量着办事”的社区协商开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