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不该有的“特写镜头”
发布时间:2015-07-21 来源: 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干部下基层不该有的“特写镜头”
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以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
镜头一:“三头干部”。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常常和村干部约个时间、定个地点,匆匆忙忙握个手,三言两语往回走。群众嘲讽,像搞地下工作的“接头干部”。有的县里干部,下乡就是“到此一游”,老百姓问个政策他含含糊糊,求个指点一问三摇头,群众称之为“摇头干部”。有的市县领导,下乡坐在接待室,任凭汇报人胡夸海吹,不加分析地频频点头、连连称是,群众叫他们“点头干部”。
镜头二:“田埂迪斯科”。有的干部下乡,一身名牌,皮鞋锃亮,走在田埂上,生怕弄脏;有的女干部踩着高跟鞋、撑着遮阳伞、穿着紧身裙,走在泥巴路上左摇右摆,乡亲们连连摇头,“这是城里人来乡下跳迪斯科呢”。
镜头三:洋腔洋调古人云。有的干部下基层开座谈会,面对群众讲个话、说个事,不是满口这个英文简称那个世界流行,就是满篇引经据典古人云,全无自己的话,老百姓听得云山雾罩。群众说这是假洋鬼子耍洋枪,说书先生上错了台。
镜头四:“缩头乌龟”。某市领导坐了小车下基层,到了村里,领导刚把脑袋伸出车外,要求解决问题的群众就围了上来。领导一见,立马退回车内,打道回府。群众开玩笑说:乌龟没出壳,马上缩回头。
镜头五:“一只又只再一只”。某县委副书记下乡,乡长在小店里炖了只狗招待,记账时写明“某某书记吃狗一只”。随同的乡干部效法,也炖了一只狗,签单时添了两字“又只”。村干部见了,也炖了一只狗,后面再添三字“再一只”。老百姓说:这个书记肚真大,一顿吃了“一只又只再一只”。
下基层,确确实实是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上述“特写镜头”,可能只发生在少数干部、少数地方,但是俗话说得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些少数现象其影响往往很大,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离开组织,我们什么都不是;离开群众,我们什么都不能”。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组织的认可,官员才有地位和平台,手中才有权力去实现人生价值;得到群众的拥护,官员才有基础和力量,事业才能一帆风顺。
在当前重视民意的选人用人导向下,组织的认可与群众的拥护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某个官员能力很出众,干事很得力,但就是群众不拥护,举报信、告状信满天飞,这个官员定会像坐在火山口一样,不知道哪天就会被掀翻下来。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要想得到群众认可,树立亲民爱民的形象是一条捷径。于是,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活动便应运而生。然而,正如社会上有的乞丐是因为真的遇到了困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的帮助,而有的乞丐则是好逸恶劳、虚构悲惨遭遇获得社会同情一样,有的官员是真心到基层与群众交朋友,了解群众疾苦,问清群众需求,以便在工作中做到对症下药、按需服务,而有的官员则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捏着鼻子”到基层与群众握手寒暄,让记者、秘书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上大肆宣传,赢得一片不真实的叫好声。
有群众说,干部下基层,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只有真心真意下基层,才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群众的期望最朴实,曲子合胃口,演戏对路子,群众看得惯、听得懂,自然融得进;装样子、摆架子、搞忽悠,群众肯定要换频道。天地间是一幅画,动人的特写源于最真诚的渲染,绚丽的画卷落毫于最真切的手笔。这个道理,希望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明白。
作者:许谨谦
单位:四川省三台县新生镇人民政府
邮编:
621114
电话:
15881638767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