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保密?隐瞒?那就等着学界冷落吧

发布时间:2015-07-15      来源: 政见    点击:

图片来源:《中央政府组织机构(2003)》

 

摘要
 
 
中央政府部门在中国的政治和行政运作中举足轻重,但学者们大量研究地方政府却较少关注中央。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和各项数据采集工作的努力,这种“央弱地强”的研究格局到了改弦更张的地步。
 
 
马亮
/ 政见观察员
 
 
看了热播美剧《纸牌屋》的中国观众,在为紧张跌宕的剧情而折服时,或许会问:中国版的《纸牌屋》会是什么样的呢?但是,他们可能很难找到这个问题的满意答案。有关中国高层和中央政府部门的研究实在太少,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连蒙带猜和胡思乱想。
 
 
在英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或联邦政府部门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是涵盖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大样本定量研究,而且可以横亘数年乃至数十年,以追踪政府部门的变迁。
 
 
非常有趣的是,有关中国中央政府部门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已有较多针对某个部门和某类话题的案例研究,但中央政府部门的定量研究则几乎没有,而且研究者似乎对地方政府情有独钟。这种 “重地方、轻中央” 或 “央弱地强” 的研究局面,与央强地弱的财政资源配置、权力划分格局,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最近在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发表的论文,探讨了中国央弱地强的政治与行政研究格局,并介绍了一些相关数据库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失踪” 的中央政府部门
 
 
中国采取单一制的政治体制,这决定了中央政府在政治与行政运作中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下放了许多财政和行政权限。但是,中央政府仍然牢牢控制着许多事关命脉的权力。实际上,中央政府通过分税制改革和日益强化的 “垂直管理” 体制,正在逐步提升其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地方政府不得不 “眼睛向上”,仰赖中央转移支付,以填补财政赤字。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纷纷设立和加强 “驻京办”,期望争取项目并协助 “跑部钱进”。
 
 
中央政府部门是中国政府的权力枢纽,但是有关它们的研究却不成比例的稀缺。一项对中国五份主流公共管理期刊论文的综述显示,2002-2006 年间只有 5 篇有关中央政府的论文。笔者在中国知网的 CSSCI 源期刊数据库中,以中央政府的对应词(“国务院”、“部委”、“中央政府”)和 “地方政府” 为关键词,以摘要或标题为检索项进行检索。结果表明,2000-2013 年间以摘要检索法获得的论文中,地方政府研究占据主要位置,中央政府研究却相对较少(见图 1)实际上,许多摘要中包含中央政府的对应词的论文,只不过提到了国务院公报或中央部委文件罢了,并没有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图1 中国研究的 “央弱地强” 格局(摘要检索法)
 
 
如果以标题法检索,那么地方政府的绝对优势地位就更加彰显无遗(见图 2)。照此而言,针对中国中央政府部门的研究可以说是稀缺。
 
 
图2 中国研究的 “央弱地强” 格局(标题检索法)
 
 
另一项对 1999-2009 年间公共管理 SSCI 源期刊的检索表明,119 篇论文中有关中央政府的屈指可数,同样说明英文文献的中国研究也毫无例外地央弱地强。
 
 
美国和欧洲的中央政府研究经验
 
 

从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文献来看,中央或联邦政府部门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对 2001-2005 年共三届 “公共管理研究会议” 的 188 篇论文的综述显示,29.7% 的论文关注市县地方政府,27.5% 的关注联邦政府,22.5% 的关注州政府,三者的比例旗鼓相当。

 

 
笔者对社会科学引文指数(SSCI)源期刊的检索显示,2000-2013 年间大约 44% 的论文是有关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和州政府的研究分别约为 48% 和 8%(见图3)。
 
 
 
图3 英文文献中的政府层级占比
 
 
美国《信息自由法》为学者获取联邦政府部门的各类数据提供了制度保障,联邦政府部门的所有属性、决策、制度和行为,都可以通过便利的渠道获取。1993 年实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和 “项目评估定级工具”(PART),要求部门和项目绩效公开并接受问责,进一步提供了大量数据。与此同时,联邦雇员态度调查(FEVS)和联邦绩优系统调查(MSPB)等研究计划,几乎每年抽样调查数万名联邦政府雇员,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
 
 
分别于 2001 年和 2011 年启动的两项欧洲研究计划,比较公共组织研究与分析数据库(COBRA)和未来公共部门融合与协调(COCOPS),则更进一步采集和追踪欧洲主要国家的中央政府部门数据,开展多个主题的跨国比较研究。欧洲学者向有跨国合作开展比较研究的传统,欧盟也有意促成欧洲内部的合作研究。欧洲的中央政府部门研究主要采用主观感知数据,特别是针对高层主管,而不像美国主要关注普通职员。
 
 
为什么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难以研究?
 
 
中国学者过多关注地方政府,而过少涉及中央政府。笔者将这种研究格局概括为 “央弱地强”,并对其背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首先,学者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各级政府部门 “上下一般粗”。“职责同构” 也意味着,对某级地方政府的研究可以推延到中央政府。但是,有关下级政府的研究只可以帮助我们间接了解上级政府,却不可以替代上级政府研究。
 
 
其次,中央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位高权重”,一般学者很难接触乃至 “染指”。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学者很难进入研究场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大量研究是有关县乡乃至农村治理的,因为后者更容易进入和接触。
 
 
再次,有关中央政府部门的信息往往被视为国家机密,甚至连部门预算和人员编制这样的数据都很难获取。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多年,但大量分散的部门数据很难整理和使用。许多在京学者受聘于一些中央政府部门开展咨询研究,但可能因为保密原因而无法公开发表。
 
 
最后,不同于量大面广的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可比性较弱。频繁实施的政府机构改革又使其稳定性不足,难以开展跨期追踪研究。两相比较,学者们很少 “费力不讨好” 地涉足中央政府部门研究。
 
 
“去魅” 中央政府部门的研究展望
 
 
有关中国内阁的流言蜚语在坊间传闻已久,但却少有严肃的实证研究加以探究。这种神秘化状况,养活了一大批藉此为生的宫廷秘闻记者,但却未能推进中国中央政府研究。
 
 
中央政府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同可获得的中央政府部门数据有限有关。但是,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稳步推进,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 “晒账本” 等行动的开展,可以获得的数据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针对中央政府部门的调查研究也在从不可能走向可能,都为中央政府部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契机。
 
 
笔者对现有的中央政府部门数据进行了梳理,从中识别了最关键的研究变量,并试图构建 “中央机构数据库”(CCAD),以期推进中国中央政府部门的实证研究。这个数据库涵盖 80 余个部委、国家局和国务院直属单位,涉及政府网站绩效、政府透明、行政透明、财政透明、预算收支、权力、合作、行政审批事项、领导任免、腐败、公务员招考等领域的变量,且很多变量都可以溯及多年。
 
 
比如,下图是笔者以《政府工作报告》的部门任务分工与合作为依据开发的部门间合作网络(图4)。据此可以识别中央政府部门的权力分布与部门间关系,并结合其他变量开展有意义的实证研究。
 
 
 
 
图4 国务院机构的部际合作网络(2012 年)
 
 
诚然,这是一项浩大的研究工程,目前这个工作仍在准备和推进中。但是,通过持续公开和集体更新,相信这份努力可以推动中央政府部门的实证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中国政治与行政运作。
 
 
参考文献
 
 

Ma, L. (2015).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ina: 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forthcoming.

 

马亮. (2014). 政府部门的权力:以国务院机构为例. 2014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年会论文, 10-26, 北京.

 

 
微信编辑:吴睿 图片编辑:魏子杰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