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为官员“口不择言”行为加个“锁”
发布时间:2015-06-19 来源: 感谢东篱投稿 点击:
次
东篱:为官员“口不择言”行为加个“锁”
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官员们脱口而出一句话转瞬之间就会火遍大江南北,到底是一个“不小心”产生的蝴蝶效应,还是官员素质堪忧呢?(腾讯网 6月19)
不久前,有媒体整理了近年来官员语言暴力“黑榜”,类似“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这事归我管我就不管”、“威胁我就是威胁党”等“经典”语录一被整理立刻引起广大网友一片热议。
从古至今,我国对官员的要求都会强调表率作用。特别是古代的官箴,内容十分丰富,从官员自身的修养、道德和才能的锻炼,为官应有的心态,到如何与君王、同僚和百姓打交道,甚至还包括官员的家人应如何谨慎言行,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见官员的语言、行为是有多重要。
官员的口不择言带来的后果往往难以想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许会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口舌之争的问题。一是官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官员自身的素质没有到位,就会口出狂言。二是社会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员工作生活的环境,可能充斥着粗话脏话,使其受到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官员本人可能对社会不满,有愤怒抵触的情绪。比如那个叫嚣要‘关闭新华网’的官员,很有可能他一直以来就对媒体有抵触的情绪。三是官员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不客观,骨子里的封建遗毒作祟,把自己当成了官老爷,好像老百姓都是草民,缺乏自律的观念,心中没有人民。四是个别领导干部在当地独断专行,缺乏制度上的制约和监督。
政府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在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大趋势下,没有人可以用“不如一默”来逃避责任和沟通。如何言辞得当,这不仅是对官员个人素质的考验,也在拷问着“在其位”者为官的心态。笔者认为,要针对官员言辞不当出台相应规范,对官员加强教育,重申和完善过去的良好制度,将党内的监督条例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形成一个监督体系,来达到政治生态文明的境界。(文/东篱)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