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东篱:为官员“口不择言”行为加个“锁”

发布时间:2015-06-19      来源: 感谢东篱投稿    点击:

东篱:为官员“口不择言”行为加个“锁”
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官员们脱口而出一句话转瞬之间就会火遍大江南北,到底是一个“不小心”产生的蝴蝶效应,还是官员素质堪忧呢?(腾讯网  6月19)
不久前,有媒体整理了近年来官员语言暴力“黑榜”,类似“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这事归我管我就不管”、“威胁我就是威胁党”等“经典”语录一被整理立刻引起广大网友一片热议。
从古至今,我国对官员的要求都会强调表率作用。特别是古代的官箴,内容十分丰富,从官员自身的修养、道德和才能的锻炼,为官应有的心态,到如何与君王、同僚和百姓打交道,甚至还包括官员的家人应如何谨慎言行,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见官员的语言、行为是有多重要。
官员的口不择言带来的后果往往难以想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许会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口舌之争的问题。一是官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官员自身的素质没有到位,就会口出狂言。二是社会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员工作生活的环境,可能充斥着粗话脏话,使其受到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官员本人可能对社会不满,有愤怒抵触的情绪。比如那个叫嚣要‘关闭新华网’的官员,很有可能他一直以来就对媒体有抵触的情绪。三是官员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不客观,骨子里的封建遗毒作祟,把自己当成了官老爷,好像老百姓都是草民,缺乏自律的观念,心中没有人民。四是个别领导干部在当地独断专行,缺乏制度上的制约和监督。
政府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在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大趋势下,没有人可以用“不如一默”来逃避责任和沟通。如何言辞得当,这不仅是对官员个人素质的考验,也在拷问着“在其位”者为官的心态。笔者认为,要针对官员言辞不当出台相应规范,对官员加强教育,重申和完善过去的良好制度,将党内的监督条例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形成一个监督体系,来达到政治生态文明的境界。(文/东篱)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