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上海开发商擅自拆光百年民宅 仅被罚款8万元

发布时间:2015-06-17      来源: 腾讯    点击:

 

上海开发商擅自拆光百年民宅 仅被罚款8万元

 

位于天潼路800弄的清末建筑陆氏民宅目前只剩下一堆砖瓦废墟/晨报记者肖允

上周,拥有95年历史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公益坊部分房屋被拆除。昨天,有市民向晨报反映,位于天潼路800弄,已被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末建筑陆氏民宅被拆。

记者调查发现,陆氏民宅被拆已多年。闸北区史料陈列馆表示,目前已经进入执法程序,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的拆除工作未获批准。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表示,初步处理结果是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

老宅没能逃过被拆命运

王阿姨在天潼路800弄住了40多年。今年60岁出头的她,从小就听着父辈说起弄堂里的故事。

“这里本来是一户陆姓人家造的,建于清代末年,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王阿姨说,在她孩提时代,附近居民都把陆氏民宅叫作陆家花园,那时院子里绿化很茂密,冬暖夏凉,环境幽静。

随着时间推移,陆氏民宅房屋渐渐老去,拆迁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老宅动迁我们当然欢迎,毕竟能改善居住环境。不过,百年老宅就这样一拆了之,还是太可惜了。”王阿姨说:“2003年、2004年的时候,开发商进驻小区,天潼路800弄的房屋被逐渐拆除,屋顶被掀掉,外墙被敲了个洞。”

在查阅相关文件后,里弄居民发现,陆氏民宅在2004年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王阿姨等人随后告知拆迁人员,这是保护建筑,不能随便拆除。随后,在相关部门介入下,拆除工作暂时停止。

但让王阿姨想不到的是,陆氏民宅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被拆除的命运,“我前几天路过老房子,进去看了下,里面已经是一片废墟,陆氏民宅基本全部被毁坏,只剩下几根横梁。”

缺保护,文物建筑成废墟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天潼路800弄。这里已经是一处拆迁工地,只剩下一堆砖瓦废墟,无人居住。

“这里已经拆了十几年了,哪还有什么保护建筑。”拆迁工人告诉记者,大概在2005年拆除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曾接到过通知,说工地里有一处文物保护建筑,要求他们拆除时不要破坏。“平时也没人来管,风吹雨淋,渐渐房梁什么的都烂了。”

工人带着记者来到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这个就是文物保护建筑,你看,现在基本成废墟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陆氏民宅外观已经完全无法看出房屋主体样貌,从俯瞰图大致勾勒的轮廓看,原本应该是一处四合院结构住宅,砖木结构,而现在只剩下了被腐蚀的横梁和一些随意丢弃的砖瓦、木板。只有弄堂入口处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写着的“陆少棠界”四个字,证明了这里曾有的历史风貌。

“这地方既没铭牌,也没人来察看管理,时间久了房子都烂了,之前还发生过几次坍塌。”工人说。

据悉,2010年9月1日,天潼路800弄181号左厢房发生屋内网板砖部分脱落,面积近10平方米,所幸无人员受伤。

在闸北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表中,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陆氏民宅(陆少棠宅)赫然在列,公布时间为2004年1月6日,且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开发商仅被罚款8万元

对于拆除,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在2005年曾发布过一个声明:公司在2002年8月19日取得闸北区5号旧改地块的开发经营权,当时并没有任何部门通知公司,地块内有一处属于保护建筑范围的民宅。所以,公司按照正常的开发流程对地块进行动拆迁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损坏了的陆氏民宅最外围一间。2004年,公司才得知陆氏民宅是保护建筑,并接到闸北区文化局的口头通知后,就暂停了拆迁工作。随后,公司方面和文化局的相关专家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陆氏民宅的布局、结构、装饰物等原装保护方案。

然而闸北区文保局表示,该公司十年内股权变更很多次,所以老宅非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去年再次启动了拆迁。记者致电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是陆氏民宅边界外围部分损坏,目前已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

昨天,记者多次致电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但总机始终无人接听。

[两问拆迁]

为何现场没有任何保护铭牌?

昨天,记者在现场并未发现任何保护措施,也未看到任何保护铭牌。

对此,闸北区史料陈列馆马先生表示,陆氏民宅属于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但还未达到《文物法》中规定的保护级别,并不需要设置铭牌。“处罚结果,需要问文化执法大队。”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经作出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据悉,陆氏民宅在2003年由银邦置业有限公司获得房屋拆迁许可证,2004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后,老宅拆迁被叫停。一年后,闸北区文化局牵头,以银邦置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启动修复工程。

为何十年里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为何从2004年至今,已经明确是区县级保护单位并已经被叫停拆迁的陆氏民宅,依然从一处典型的框架式清代四合院变成如今的断壁残垣?

当记者告知陆氏民宅现在损坏程度严重,只剩下框架和部分残缺墙体时,马先生表示“不可能吧”。但他也承认,开发商屡次换过股权、老板,内部比较混乱,“我们一直在敦促他们”。他们去年就已经介入调查,在他们发现的时候,陆氏民宅外观结构还在,部分损坏。“去年我们已经告知开发商,此处是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经过行政审批拆除属于违规,已经进入执法程序。”

闸北区文保局表示,他们曾三次发文告知银邦置业要求其实施修复,但因人事变动,相关事项未能传达到现任负责人,因此十年过去了,老宅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在去年再次启动拆迁。“我们敦促开发商保护修复,但因为他们人员调动太频繁,一直没落实。”

[专家说法]

处罚太轻无警示作用

“上不封顶”值得借鉴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认为,按照现在的公开信息看,陆氏民宅是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那就应该是不可随意拆除的。“文物保护部门应该要告知开发商,这是文物保护建筑,不可随意拆除,开发商应该尽到保护责任。”他表示,如果开发商“明知故拆”,就要惩罚。

“但现在的惩罚力度很有限,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根本无关痛痒。”阮仪三表示,像陆氏民宅这样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相应规范的保护措施、罚款力度太弱,导致主管部门对保护文物没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也是近年来文物屡遭破坏的原因之一。“和开发商可能的获利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有些人根本就不怕。”

阮仪三认为,随着城市的开发,不少老建筑逐渐被拆除,能够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建筑越来越少。“现在还有部分 ‘三普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也被悄悄拆除,或是损毁,需要有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不是等媒体曝光了才去管。像环保部门目前对于违法单位的罚款就是根据情况来判定,上不封顶,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晨报记者 王亦菲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