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当下基层干部“新十怕”

发布时间:2015-06-17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梁江涛

过去比喻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基层工作更像是开足马力的机器,不停运转,迅速传递和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改革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广大基层干部在一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无私奉献,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为改革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建功立业。笔者曾在10 年前写过基层干部有“十怕”,现在基层干部又有“新十怕”。

 

 

 

 

怕“拍脑袋决策”

 

 

“领导一动,河工重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实施,拍屁股走人”,成了盲目决策最为形象的写照。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旦铺了摊子,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成为“败家工程”,而且“击鼓传花”,扔下烂摊子,新官不理旧政,白白浪费公共财政。被百姓吐槽的是调走升迁的领导干部,但基层干部是执行者,且很少变动,往往受拖累,遭群众白眼,甚至要为烂尾工程背黑锅、擦屁股。

 

 

 

怕“伪调查研究”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随机选点,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自带行李,领导干部深入困难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展专题性、抽查式的调研,渐成新风。但仍可看到一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层层陪同,路线、对象早就圈定,只是走马观花,上上镜头。领导驾到的通知一到,基层忙成一团……领导干部“被导航”、“被调研”,看到的是精心准备的“盆景”,下级背台词报喜不报忧。基层干部心生忧虑,如此调研浪费时间精力,何时能立革此弊?

 

 

 

怕“一年早知道”

 

 

过去有种说法:“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在“模糊统计学”仍有市场。11月份刚过半,上报全年总结的通知就到了。实绩指标咋办?匡估一下。12月份日历尚未翻过,各种考核的表格就要填报了。一些上级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凡事有个提前量”,可基层颇费心思,报多了认起真来担责任,报少了影响上级领导业绩。说白了,这是与实事求是务实精神背道而驰的懒政。

 

 

 

怕“无官不腐论”

 

 

诚然,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的可能。在强劲的反腐势头下,“老虎”应声倒下,一批“小官大贪”的“苍蝇”也相继被拍,这本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无官不腐论”,让基层干部很委屈,搞腐败的毕竟是少数官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凭几句雷人雷语、几个“房姐房叔”、几段“艳照视频”就打翻一船人。误读之下,基层干部的正常福利都被取消了,更别提调工资了。

 

 

 

怕“媒体来找茬”

 

 

接受舆论监督,基层干部也不例外。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负面事件,某些领导早就躲得无影无踪,让基层干部“短兵相接”。当下仍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基层干部在与记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语稍有不慎,见诸报端,就会成为直接责任人而充当“替罪羊”。还有一些假记者与少数主流媒体的黑心记者,拿捏基层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曝光、上网为要挟,狮子大开口,间接或直接敲诈钱财,让基层干部伤透脑筋。

 

 

 

怕“客串式观摩”

 

 

基层干部面临知识半衰期,非常渴望“充电”再学习。但时下的很多培训不是按照基层需要的“买方市场”,往往是上级早就列入计划而组织的,花了时间,拿了本子,对实际工作却缺乏针对性。还有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本是基层干部走出去借鉴他山之石的极好机会,可实施中往往成了“串门式”交叉考察,今天你到我家,明天我到你家,大呼隆走一圈,与需要学习的目标八杆子打不着,甚至是成群结队一路奉陪游山玩水。

 

 

 

怕“招商突击月”

 

 

“当官不招商,不如回家喝粥汤。”在县域竞争中,招商引资成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在“一切为了外商,为了外商一切”的口号下,全民动员,“招商小分队”、“吸税责任链”、“招商引资出征誓师大会”等应运而生。考核上动真碰硬,不仅拿乌纱帽是问,还与工资挂钩,年底完不成吸税任务就扣工资。媒体报道,有位镇区干部被要求一个月专门出差招商,结果跑了十几天,空手而归。考核督查组打他手机,他说正在厦门见客商。督查组当即要他用厦门的电话打回确认,这回穿帮了,结果因懈怠招商受到处理。

 

 

 

怕“捆绑带连坐”

 

 

越是有难度的工作,基层干部压力越大。因为上级往往在责任上搞连坐与捆绑。如围阻、带回上访者,采取的是“盯人战术”,与上访者同吃同住,确保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县。动员拆迁户,采取“包户制”,不签字不撤人。如果对方是基层干部的亲戚,那就好办了,不息访、不拆迁,你就不用上班了。还有,基层干部献爱心是应该的,但“被自愿”捐款令人不爽。

 

 

 

怕“跳起摘桃子”

 

 

指标管理、目标考核是正常的,但不能“指标满天飞”,硬性下达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指标。大拆大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治污染、息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等,有工作就有责任状,就有量化指标。完不成的,要被“一票否决”,甚至是“末位待岗”。有些突击性任务,有高指标,却无授权、无依据、无经费,让基层干部很纠结。一边压力山大,一边是群众怨言,基层干部受的是“夹板气”。

 

 

 

怕“求人潜规则”

 

 

基层干部有较为普遍的感受,就是到条条部门办事磕磕碰碰。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职能部门不是照本宣科,捧出条条框框,就是办事迟缓,你急他不急。但凡聪明一点的,把部门主事拖着“钓鱼”,“意思”到了,就顺溜多了。还有,孩子上学、妻子调岗、老人求医,都得求人。可张不开嘴,迈不开腿,拎不出礼。看到别人八面玲珑,只恨自己进步太慢。什么时候明规则能覆盖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家办事都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基层干部就真正有了自尊。

 

“新十怕”折射出新时期基层干部的困惑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时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拿着低工资,干的是“白加黑”的工作,担着百姓安危冷暖的责任,理解与支持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应通过调整工资结构,扩展晋升空间,体现不同职务公务员的责任风险和职务贡献,建立正常的薪酬增长和职务晋升机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难题,让基层公务员有奔头有盼头,无后顾之忧。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应改革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追究责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通过权力清单制度,把基层干部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中解放出来。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