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刚刚闭幕,深圳改革发展又一次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恰在此时,一份关于深圳改革开放的“万言书”送达到深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手中,进而引发政界和媒体界的大讨论。这份《对深圳改革开放重大战略问题的建议》下笔万言,但落脚点仍在“建议”二字,内容涵盖政府职能改革、打造深圳版“淡马锡”模式、创新互联网+政府治理模式等11项重大改革建议。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深圳向来以“改革”立足。改革开放早已化作一种精神,融进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根和魂。走过三十而立的深圳,历来不缺改革开放的共识,不缺改革开放领军人物,也不缺为改革建言献策者。现在,这份由民间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起早的“万言书”,无疑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精神的一种体现,是改革智库向改革主导者的一次献智。作为改革之城,深圳一直重视官民互动,重视吸纳民间智慧,重视集合改革最大公约数。也正是这些因素,使深圳敢于从传统束缚中杀出一条血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找到改革通途,从而也成就了深圳改革尖兵的地位。
深圳的改革开放成就有目共睹,即便是“挑刺”的“万言书”也肯定这一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商事主体从68.3万户增加到185.8万户,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改革投融资体制和社会投资管理体制,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压减90%,社会投资占比从64.6%提高到80.2%;开展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存量建设用地占土地供应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0%;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超过75%,国有净资产增长140%;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巨灾保险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圳以改革开放书写了这座城市的荣光,铸就了这座城市在广东、在全国的排头兵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的批示中充分肯定深圳工作,“深圳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为经济特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倒退没有出路。深圳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奠定了今天的排头兵地位,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但这并不意味深圳的改革开放已经足够完备、完善、完美,也不意味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可以放缓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说到底是闯出来的,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是一项没有完成时的永恒使命。对此,深圳有着清醒的认识,市政府工作报告直言“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增强,破解深层次矛盾难度加大,改革攻坚锐气有所弱化”,市党代会工作报告更是明确了“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的目标任务。深圳虽说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目标远不止于此,因为深圳要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万言书”无疑也契合了这一点,这些关心深圳未来发展的社会声音,无疑表达了对深圳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期待。
改革开放绝非坦途,要带着问题意识,真刀真枪干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的要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的深圳,理应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的荣光、铸就新的辉煌。这是改革尖兵要扮演的角色,也是改革试验田要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