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政府数据“打架”病根在统计法?

发布时间:2015-05-30      来源: 伍文投稿    点击:

 政府数据“打架”病根在统计法?
政府各部门公布的数据互相“打架”怎么办?昨日,《北京市统计条例(草案)》提交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拟规定数据不一致的,以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为准。(新京报,5月29日
政府各部门数据“打架”并不新鲜,但却一直是不少地方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这不,北京拟定《条例》规定以政府统计机构数据为准。有了硬性规定,以后再也不用对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数据看花眼了,都以政府统计机构说了算,至于政府数据“打架”的事必然迎刃而解。
话说回来,政府部门数据“打架”这事曾频频被媒体曝光,引出不少令政府部门尴尬的笑话,也为群众所诟病。按说,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权力机构,公布的数据当有说服力、公信力、科学性和合理性才对,深信,如果只是一个部门公布的数据,肯定不会出现质疑。只是当多个政府部门同时公布针对相同领域的数据时,数据“打架”几乎在所难免。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不少专家认为是政府部门统计方法的问题。难道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各部门对同一领域的数据统计方法是千差万别的?为了便于数据的统计汇总、分享共用,必然是使用的统一的统计方法,这就排除了各部门采用不同统计方法的可能。这就是说,是政府采用的统计方法本身有问题,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准确的数据情况,缺乏细化和精确度。
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如果统计方法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何会被政府统一采用?相信政府部门数据“打架”绝不可只是各部门公布的数据存在较小的出入,而是普通群众也能看出的明显区别,“失之毫厘,缪以千里。”,统计上所采取的原始数据小数点后位数的差别也可能导致最终汇总数据的巨大差异。应该说,政府部门在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流程上应当是极其严谨、细致、精确和统一原则的,出现数据“打架”或只能说一些部门并没有按统一的方法统计,在精确度上偷了懒。
但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数据上弄虚作假、参入水份。特别是事关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指标,地方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其按质完成,也或是地方统计部门应付了事,有意凭主观臆想制造假数据上报,或是在以往的数据上作轻微修改,而实际情况不能得到真实而准确的反映。这一现象在难以监管和审核的基层尤其普遍,而基层正是最终东部数据的来源,错误和差异就在一层一层的上传过程中越放越大。
解决政府部门数据“打架”不能简单全权将由政府专门的统计机构“独家发布”了事,也需对统计机构的统计方法作科学性选择、规范,加强专业性审计、监督,通过更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渠道获得更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
 
 

 









     作者: 伍文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