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被忽视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释放八大信号

发布时间:2015-05-28      来源: 传媒圈    点击:

文丨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来源丨凤凰财经(ID:finance_ifeng)

 

【编者按】《人民日报》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其具有解读价值。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笔者认为,如果政策调控得当,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共喉舌,因而其一版报道,主要传递中共中央的政治意图。5月25日,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引题是“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主标题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

 

新闻报道一般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篇头版头条文章,是当天最重要报道,但被采访的权威人士未具名,新闻要素明显不全,在如此重要位置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编辑部犯了低级错误,而是不便透露人物身份,这凸显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报道具有解读价值。从中国政治逻辑看,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这篇报道提出了问题,总结了成绩,揭示了困难,给出了对策,并对前景充满信心。读懂这篇报道,即可看懂决策,也就知道大势,明白市场。五问五答,传递了重要信号,将影响市场和私人决策。

 

信号一,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但权威人士认为,符合预期,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改善,即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加速增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相对稳健,收入增长方面农村增长快于城市。

 

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做是结构调整出现了正面成果,也可以说是另一面成绩不佳的表现。不过从长周期角度看,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应该得到肯定。

 

权威人士强调,经济并未出现断崖式急速下滑,基本面是好的。强调中国有世界最高居民储蓄率,这在暗示,一旦需要,中央政府可以启动刺激政策,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

 

信号二,调结构要主动,谁不主动谁吃亏。

 

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地区之间有差异,产业之间有差别,企业之间有分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是否存在主动性。权威人士称,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这种说法是在传递中央要求,即地方政府要主动调整结构,不能为了几个点的经济增速而纠缠于老产业老产品。谁能主动调整,中央就会支持谁。当然,政策如何支持调结构,仍然需要具体化。除了政绩考核不应有GDP增速外,还要对地方结构调整予以财政和金融的实际支持。

 

信号三,投资仍是主力军,消费要有新政策。

 

权威人士强调,稳增长要“三结合”,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这种表达就是,判断中国经济走势要放在国际经济框架内,要看到中国经济调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个过程,因而宏观决策既要考虑短期反周期,更要顾及长期调结构。而稳增长不能影响改革,改革应该为增长创造制度条件。

 

这样的决策思路决定了,短期反周期措施仍是要靠投资,只不过现在更强调钱从哪里来,投到那里去,要注重投资效率。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从宏观调控看,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手段,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但中央认识到消费对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为刺激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保制度,让居民敢消费。可以判断,未来政府将通过国有资产变现来改变社保困境,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居民消费。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居民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包括减少医疗支出,改变中小学入学办法等,让居民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中央政府意识到居民到境外消费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国内增加“免税区”,增加进口商品供给,通过降低关税或免税,“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这样做的办法实际可以起到经济和政治一箭双雕效果。经济上,扩大居民在国内消费。政治上,缓解香港矛盾。

 

信号四,牛市是长期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权威人士的这个说法很明确,一方面居民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要打通投融资渠道,让海量储蓄转化为投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让居民储蓄直接进入包括股票一级市场、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才能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让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维持一个健康的牛市,应该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非权宜之计。

 

中央还希望实现稳增长和降杠杆的双效果。要达到双击,办法还是增加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降低信贷比例,即可一举两得。可以认为,目前管理层对股市融资杠杆的降温并不是要打压股市,而是希望避免泡沫快速膨胀快速破裂。如果政策调控得当,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

 

信号五,防风险是一盘棋,打破刚性兑付,杀鸡给猴看。

 

此前笔者判断,政府为达到防风险目的,可能避免出现局部支付危机,维持刚性兑付局面。但权威人士认为,“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这意味着政府可能有选择的打破刚性兑付局面,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杀鸡给猴看。一方面让老债务人积极去库存,积极去产能。另一方面让市场树立契约概念,抑制融资冲动。

 

信号六,房地产还是不好卖。

 

权威人士说,“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这表明政府对房地产认识非常客观,房地产应该尽快去库存。政策方面会刺激住房需求,但开发商更应该降价销售。降价销售才可以尽快去库存,才能既可以启动消费,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机。实际上,只有房地产调整到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才能减缓。只有房价调整到位,才能真正启动住房需求,才能启动新一轮住房投资。权威人士的说法进一步验证了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的判断。

 

信号七,宏观调控要玩平衡。

 

“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这是在强调,宏观调控要玩好平衡,要用巧劲。所谓巧劲就是一要力度合适,二要效果明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但积极的表现点不一样。

 

财政政策除了增加支出,更会积极减税,特别是避免向企业征收“过头税”。如果要做到两头平衡,也并不容易。政府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还要减税,左右为难。不过正如权威人士所言,中国有制度优势,因此很可能通过政策性银行来提供投资性贷款,变相实现财政货币化。

 

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宽松,降息降准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显著,市场存在资金外流可能性,为避免外汇占款下降,央行一定会通过多次降准来对冲基础货币供给不足。这样做也是一箭双雕,既可补充流动性,也可以稳定股市,从而对热钱增加吸引力,避免大规模资金外流发生。

 

信号八,政策不会变,鼓励发财致富。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要稳定预期,就要有政策宣示,要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因此中央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这是对民营企业家喊话,也是对外资喊话,告诉他们,反腐不是反对私有产权,反垄断不是打击外资。

 

《人民日报》报道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既给民众信心,还要让民众有所期盼。

 

北京气温在逐渐升高,而宏观调控政策也会逐渐加码,股市还会牛下去。

 

相关阅读:

以下是《人民日报》截图与全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

 

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问: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

 

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问:经济运行走势分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问: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何会这样?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又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调整必然带来分化。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从产业看,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用电、生产、投资、效益等指标下降,而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从企业看,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有的已停产半停产;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品牌价值、搞技术创新的企业,日子比较好过。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问: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其间也伴随着痛苦,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权威人士: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就主动,晚调晚转必然被动。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一年有一年的问题,不可能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三问: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问: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问题还在发酵。您认为该如何应对?

 

权威人士: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拿出给力的措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继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加未来调整压力的增长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稳增长政策要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目标,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避免引发更多矛盾,调结构、促升级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长,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了,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台,有一些改革措施从长远讲是好的,但当前可能会加重企业负担或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慎重权衡。

 

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投资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

 

问: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重量级“马车”,能否在这方面释放更多动力?

 

权威人士: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是方向,必须选对项目,力求有市场,有长期回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数千万贫困人口消费倾向最高,加强精准扶贫,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热点。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应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质量好、服务好的消费品和服务性产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会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除了适度扩大需求,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权威人士: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中央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多项部署,关键是抓好落实,抓紧推进。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四问:经济运行风险防控

 

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问: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呈现高杠杆状态。怎么看待这些风险?在防控风险中需要注意什么?

 

权威人士:风险防控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不出风险,经济就能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这几年债务增长最快的是非金融类企业,其债务余额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当区别对待,积极稳妥。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五问:宏观调控着力点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同时,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也不乏认为要进行“强刺激”的声音。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

 

权威人士: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宏观调控也需要适时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总体上还是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财政政策要把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作为政策重点,谨防出现经济放缓、企业利润减少但税负增加的“逆周期”现象。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低,常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准滴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又防止增加宏观经济的总负债率和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要坚持“三个不变”

 

问:稳定的经济离不开稳定的预期。请问在稳定社会预期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

 

权威人士: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市场预期与经济发展可以彼此促进、良性循环。预期稳,信心增,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应当看到,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