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用人才
发布时间:2015-05-28 来源: 法治周末 点击:
次
不拘一格用人才
人才是最可贵的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最大的主体财富。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人才资源的匮乏,是最大的匮乏
作者:
来源: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卓泽渊
最近,中央领导特别强调要破除党外无人才的观念。所见极是。其实我们太需要更新人才观念了,我们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人才是最可贵的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最大的主体财富。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人才资源的匮乏,是最大的匮乏;在人才问题上的偏见,是最大的偏见。
如同对美的态度一样,我们往往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光。以此来看人才问题,也许可以说,我们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光。人才就是人才,只要对社会有用,对国家和人民有用,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不同角度来说,就是不同方面的人才。
在同类人才的评价上,理当有统一的标准,但绝无特定身份之分。在有的单位,有的组织,有的领导那里,的确存在着“党内才有人才、党外便无人才”的错误观念。实际上,这是对党外人才的极大歧视,也是对人才本质的严重误解。
人才问题上,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才是否入党,是否是共产党员,形成的原因和决定的因素都是多样多元的。有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入党。党内毕竟只有几千多万成员,也并未囊括所有人才。
党内有优秀人才,党外也有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中,有的是党员,有的不是党员。是不是共产党员并不是他们优秀与否、是人才与否的分野。中共党员是一个政治身份并不是人才标准。
既要反对“只有党内才有人才”的错误观念,也要反对“只有党外才有优秀人才”的另一个极端认识。我们所呼吁的,不是强调和区分人才的政治身份,而是要在人才问题上实现真正的法律平等、规则平等、人人平等。
人才上的平等问题,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需要无数优秀人才为其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当前我国社会要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我们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让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我们要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让社会文明、文化繁荣;我们要创新政治体制,建立民主政治与建成法治国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没有人才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是最大的社会损失。对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社会主义有用的人才,就不必去区分是党内还是党外,是高贵还是寒微。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得到社会或专业的认同,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是人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只要他们乐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就应当大胆启用,用其所长。
人才上的平等问题,是事关人才价值实现的大问题。作为人才来说,无不具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情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把实现作为奉献。没有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观念,就不可能真正地尊重人才,人才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切实的发挥。
人才问题上的不平等观念,恰恰是扼杀人才的认识根源。一旦转化为畸形的制度与实践,就成为人才成长的桎梏、人才发现的障碍、毁坏人才的罪魁。我们必须呼唤并切实坚持人才问题上的法律平等、规则平等、人人平等。既要反对特权也反对歧视。
要实现人才问题上的平等,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制度机制。必须要有尊重人才、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体制机制。现有体制机制中与之不相适应的部分,必须加以改革。这是人尽其才的要求,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也是人才制度改革的要求。
人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并未如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狭隘的人才观,还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面对畸形的人才观念与人才制度,我们必须首先从人才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制度改革推动观念改革,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新型的人才制度与人才观念,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发现和重用人才。
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先生曾有这样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若龚先生能够活到现在,也许他大作的结尾将是,“我劝体制再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