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不怕麻烦才有良政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共识就是“找麻烦”,但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同仁堂门口的这副对联,许多人耳熟能详。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不怕麻烦”的古训,成就了同仁堂的百年老店。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制药治病和治国理政有着本质的相似,都要有一种“不怕麻烦”的精神。今天,治国理政面临着更多挑战:群众的诉求越来越丰富、决策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舆论的格局越来越多元、媒体的监督越来越细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更需要不畏辛劳的毅力和精耕细作的耐心。

  不可否认,“勤刷锅的媳妇打碗多”,不怕麻烦争取人心,常常意味着更多考验,于是有些人就当起了鸵鸟先生。有的认为搞协商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觉得听取不同意见会“弄乱人心”,不如自己说了算好;还有的认为现实事务车载斗量,要解决的矛盾层出不穷,花时间在统一思想上“不值得”,不如快刀斩乱麻,干起来再说。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人心齐方能泰山移,天下哪有怕麻烦的政治?

  还有一种,就是依然抱有土皇帝思维,视不同意见为“麻烦”,拿自己意志当“共识”,不加区别地把反对与敌对画等号,不分青红皂白把人推向对立面;习惯于行政命令,该走的程序不走,该举行听证的走过场,简单粗暴、只求速效,甚至把法律规定当做绊脚石。其结果,不但难以形成共识,还会激化矛盾。这些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莫不与此有关。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换个角度来看,“麻烦”并非坏事。有些麻烦,是对权力行使的督促;有些麻烦,是改进工作的契机;有些麻烦,是构筑信任的材料。一些地方的拆迁之所以能够“拆出和谐”,一些公共事件之所以最后实现彼此和解,一些政务微博之所以赢得众声叫好,就在于有不怕麻烦的听证会、恳谈会,不辞辛劳的求沟通、交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共识就是“找麻烦”,但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

  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怕麻烦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如果凝聚共识那么容易,要领导干部做什么?好团结的人才去团结,容易做的工作才去做,我们工作的含金量又体现在哪里?治国理政就要不怕麻烦,不怕麻烦才有良政,更不要说治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正因如此,越难的工作越要去做,一个干部的水平,就体现在调和鼎鼐、解决大事难事中;一个社会的共识,也是在“不怕麻烦”中累积起来的。

  身处一个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转型社会,在治国理政中最大限度增进共识,不能满足于做快餐,而是要慢工细活,会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虽然有些人说的话、提的意见有时听着不舒服,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要花时间,但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说得尖锐一些,即便工作费时一些,我们要有这个胸襟和气度。别人的批评,正确的要听、要改正,不正确的要容、要引导,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拒人于千里之外。惟其如此,才能求得理解信任,求得真知良策。

  哲人说得好,不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方法。以“不怕麻烦”的精神去赢得民心,以舍我其谁的作为去开拓进取,我们一定能促进国家上下的良性互动、国民信心的不断提升,缔结万众一心的最大公约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7日 05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